香港聖約翰大教堂(ST.JOHN'S CATHEDRAL 聖約翰座堂)俗稱大教堂,位於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香港聖約翰大教堂
- 別名:大教堂
- 行政區類別: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 所屬地區:香港
- 下轄地區:香港島
- 政府駐地:香港島
- 電話區號:00852
- 地理位置:香港島花園道4-8號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簡介,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自然氣候,相關介紹,羅馬教堂,交通提示,旅遊指南,
簡介
百餘年來,經過不斷擴建修繕,即成今日之規模。該教堂至今仍舊是香港基督教弘傳教義的中心,也是聖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在香港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二戰後多次重修,舊貌仍得以保存。正門前有紀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旁邊地下平放麥士維士兵的墓碑,以紀念在香港保衛戰時在教堂前殉難的士兵。教堂北牆上另有威廉大尉紀念碑石,以紀念他在1857年時於廣州城下殉難。現時,它仍是對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
歷史沿革
1842年聖公會信徒在花園道口瑪麗操場建一棚廠作臨時禮拜之所。
1844年,史丹頓牧師倡建一座永久性的禮拜堂,獲港督戴維斯的支持。
1847年3月11日舉行奠基典禮,1849年3月11日落成,完成該堂之中座及鐘樓,堂內有座位640個,耗資8736鎊,一半由英國政府支付,另一半則由在港的信徒籌募。後來由於信徒日增,該堂於1872年加建側翼,增加了六十個座位。加建的奠基石仍可在東面的牆壁上看到。
1941年底,香港淪陷,其信徒及牧師多被關進赤柱的集中營。
1944年7月,日本人將該堂改為公眾會堂及日本人的俱樂部。當時香港天主教主教獲悉此事,及時將大部份家具遷至銅鑼灣聖保羅書院。在1945年的一次空襲行動中,半數的家具被炸毀,其餘則物歸原主。戰後,由於座堂受到嚴重的破壞,須耗費兩年修葺。現今座堂除了日常作主日崇拜之用外,更是舉行婚禮及葬禮的場所。
地理位置
聖約翰大教堂俗稱大教堂,位於香港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中環(又稱中區)位於香港的中西區,是香港的政治及商業中心,很多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以及前港督府(現稱禮賓府)也是位於中環。
香港聖約翰大教堂
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及戰後初期,位於香港島北岸的中環,已經是當時香港的主要商業中心。由於土地不敷套用,在德輔任內﹝1887年至1891年﹞,中環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今日的香港會所,皇后像廣場、立法會大樓等,也是在填海工程所建成的。
1970至1980年代是中環的全盛時期,當時中環不斷興建多層式摩天大廈,包括各銀行總部,加上金融市場開始興旺,不少香港主要的商業活動均在中環進行,不少香港人都以在中環上班為榮。但由於中環土地即使多次填海都始終不能滿足需要,加上中環辦公室的租金一直都居高不下,這個港島的主要商業區,便逐漸的擴展至上環、金鐘及灣仔北岸,而人流也就慢慢的不及以前。不過貴為香港的心臟和金融市場中心,中環的商業活動仍然相當頻繁。
在這百多年來,中環真是香港的經濟、行政中心。昂然高聳的摩天大樓反映這裡的繁榮。中環的行人走得特別快,此乃特色之一。蘭桂坊和蘇豪內可以找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至於文物古蹟方面則包括立法會大樓、和平英雄紀念碑、茶具博物館、聖約翰大教堂、中區警署、前港督府等。
自然氣候
氣候方面,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歐亞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候風氣候,四季分明。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把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太平洋,成為香港的冬季季候風。年中的時候,太平洋形成高氣壓,這股夏季季候風反而吹向歐亞大陸,為香港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
簡而言之,每年約3月至4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有霧,能見度低。5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降雨量高。9月至10月為秋季,大致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是颱風季節,香港受熱帶氣旋吹襲。11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霜降。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Microclimate)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人口密度高的市區也令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煙霞密布的日子亦變得越來越長。
相關介紹
聖約翰教堂建築於多米尼加人修道院建築群中,最初作為一個禮拜堂。在多米尼加人被驅逐後,教會改革期間曾經成為私有財產。它被用作馬廄,1587-1589年之間,祭壇東面的部分修建完成,當地的傳說講,15世紀的時候,兩個修道士自願被圍在封閉的房子裡,與外界只有一個穿的食物和水的小窗戶相聯繫。他們希望成為聖人,但沒有堅持多久,並因此而喪命。羅馬教皇沒有將它們封為聖人,因為他認為這兩個人僅僅是在個人的野心驅動下做這件事的。這兩個修道士修行和埋葬的地方至今還很容易地看見,因為牆上的一個十字形的隔絕孔標明了原來的地方。聖約翰大教堂(st.john’sco-cathedral)
聖約翰大教堂是以聖約翰騎士團的守護神命名,由設計總統府的著名建築師卡薩爾設計的。教堂始建於1573年,是騎士團首領拉·卡西爾為使瓦萊塔能夠完全取代當時的首都伯爾古,並由其本人出資興建的。1578年教堂建成,標誌著騎士團由伯爾古遷都到瓦萊塔的正式完成。18世紀時進行了擴建。
聖約翰大教堂是騎士團自己的教堂,也是最主要的教堂,是首領和騎士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祭祀的場所,從教堂的裝飾可以了解騎士團的歷史。教堂外觀蒼白、樸素,但內部裝飾卻豐富多彩。據說,聖約翰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奇妙最吸引人的教堂之一。
教堂呈早期巴洛克建築風格,部分摹仿了哥德式建築風格。教堂整個圓頂是一副大壁畫,由義大利畫家馬迪亞·布雷迪所畫,表現了聖約翰的生平故事。大理石地面上刻著下面埋著的出身高貴的騎士的名字,第一任首領阿達姆和第六任首領瓦萊特的遺體就埋放在教堂的地下墓穴里。大教堂內部又分小禮拜堂,分歸騎士團的“八語”騎士(騎士來自法、德、西、意、英、葡等六國,當時法國騎士來自三地,所操語言不同,按語言分支)供奉自己的守護神。小禮拜堂內葬著本語騎士團首領的遺體。在過去,逢盛大節日,小禮拜堂前掛有做工精美的比利時掛毯,掛毯取材於名畫,內容表現耶穌的生平。現掛毯掛在樓上房間,供人參觀。教堂博物館(原祈禱堂)內有一副世界名畫《被砍頭的聖約翰》,其突出特點是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技和現實主義的人物造型相結合。這是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作品。他於1608年來馬時應騎士團首領之請而繪成。
羅馬教堂
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是羅馬四大教堂之一。現在,這座建築是羅馬教區駐所。距這座教堂不遠是公元五世紀建造的美輪美奐的八角形聖洗堂。這座聖洗堂最近剛剛修復過。這一帶叫做拉特蘭,這是羅馬帝國時代的一個大家族,這大片土地是這一家族的財產。君士坦丁大帝娶了這個家族的法烏斯塔,這片土地連同地上原有的拉特蘭宮成了陪嫁的嫁妝。
公元315年至318年期間,法烏斯塔將所有這些贈送給教皇梅爾基亞德,以便為教皇提供駐地。君士坦丁下令在拉特蘭宮旁建立了基督教會當時最大的教堂。此後,這一教堂成為羅馬的主教教堂。這裡作為教皇們的駐地一直持續了大約一千年。舊的教皇宮殿現在只剩下了聖階教堂上面的“至聖小堂”。這是教皇私人禮拜小堂,這一小堂現在存放著一些珍貴的聖物。公元十六世紀,西斯托五世下令建造了聖階教堂這座建築,以保護至聖小堂。要想到至聖小堂,必須走原來的拉特蘭宮的二十八階大理石聖階。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在中世紀曾達到輝煌的頂峰,那時拉特蘭宮是教皇們的駐地。教堂雄偉的正面建於公元1735年,教堂頂部豎有高大的塑像(高達六米),使整座建築顯得更加雄偉。中間一尊是基督,另外幾尊是教會聖師聖安博羅焦、聖阿戈斯蒂諾等。右側是聖門,左側壁龕中是君士坦丁皇帝的塑像,這是他少有的幾尊雕像中的一尊。教堂中廊的壁龕中是貝爾尼尼的弟子們雕刻的一些聖徒塑像。另外,柱子頂上還有一些浮雕,描繪的是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新當選的教皇第一次離開梵蒂岡時必須到聖約翰大教堂來,前來接受他的古代駐地的所有權。離開這座教堂前不應不欣賞一番右廊的第一根柱子上方的一幅壁畫的殘片,這是經喬托修復的一幅壁畫。
交通提示
旅遊指南
“吃”
由於地理位置,香港的海產數量及種類均極為豐富,蝦、蟹、蚝及各式貝類叫人目不暇接,海鮮必是鮮活的,烹調方法以保持海鮮的鮮甜原味為主,一般是清蒸或白灼再澆以醬油,是上佳的吃法。馳名海鮮式有上湯炬龍蝦、酥炸生蚝、椒鹽瀨龍蝦等。
“住”
位於中環,提供酒店設施及住客服務介紹,設網上訂房服務。
地址:香港中環乾諾道中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