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瘰螈

香港瘰螈

香港瘰螈(學名: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蠑螈科、瘰螈屬兩棲動物。香港瘰螈與中國瘰螈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的區別是該種頭體背麵皮膚較光滑,疣粒較少;體側橫突末端部位疣粒大,形成明顯的側棱;尾較短,尾鰭褶薄;腹面橘紅色斑圓形。雄螈全長112毫米,雌螈127毫米左右。頭部扁平,軀幹渾圓,尾部極側扁。

香港瘰螈生活在海拔270~940米的山溪深潭有大石塊和水草的地方。分布於中國香港、廣東(新會、恩平、鬱南等)、深圳。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邁爾斯(Myers)與列維通(Leviton,1962)報導香港瘰螈以後,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7)因缺少標本核對,曾將其記載為中國瘰螈的地理亞種,費梁等(1990,1999)和葉昌媛等(1993)沿用了上述亞種名。費梁等(2005)根據實物標本對其形態特徵進行研究和參閱龐家慶等(1992)關於瘰螈屬的分類研究一文,同時還考慮兩者的繁殖期不同,中國瘰螈在5~6月產卵,而香港瘰螈的產卵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因此,將其恢復為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形態特徵

成體:雄螈全長112毫米,雌螈127毫米左右。頭部扁平,軀幹渾圓,尾部極側扁。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遠突出於下唇緣,鼻孔幾近吻端,鼻孔間呈平切狀,吻棱明顯;吻長與眼徑相等或略長;上唇褶較明顯;眼大小適中;口裂在眼后角下方;唇褶在口角處較明顯;上、下頜骨有細齒;犁骨齒二斜列呈“∧”形,前部幾相觸,在兩個鼻孔之間的水平部位會合;舌較小,近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相連,兩側游離。四肢長,前肢略細,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或掌、部相重疊;指、趾細長略扁,無緣膜,末端鈍圓,基部無蹼;指4個,指長順序為3、2、4、1,內、外掌突不顯;趾5個,趾長順序為3、4、2、5、1;內、外蹠突不顯。
尾較短,雄螈尾長為頭體長的69%、雌螈為86%;背、腹鰭褶薄而明顯,尾肌較弱,尾末端鈍圓。
皮膚厚而光滑,體背面及體側有分散的細小扁平疣粒,頭部及尾後部尤為光滑;枕部的“∨”形隆起較明顯,其后角與背正中的脊棱相連,向後延伸達尾部;兩體側橫突末端部位疣料大,形成2條明顯的背側脊棱延伸至尾部。頭腹面光滑,咽喉部較粗糙,有扁平疣;體腹面兩側有小疣,腹面及尾側有橫的細溝紋。
全身棕褐或黑褐色,背脊棱色淺;腹面有橘紅或橘黃色圓形斑,大小較為一致,分布均勻;尾部腹鰭褶前1/3橘紅色,或間有深色橫斑。繁殖期雄性尾中、後段兩側顯藍色條紋,非繁殖期此條紋消失。
第二性徵雄螈肛部明顯隆起,肛裂長,肛後部有許多絨毛狀乳突;尾較寬短。雌螈肛部微隆起,肛裂短,無絨毛狀乳突;尾較細長。
頭骨頭骨長略大於頭骨寬或幾相等;上頜骨外側間距與方骨外側間距幾相等;鱗骨後緣超出兩枕髁後緣的水平位置。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前頜骨單枚,鼻突長,與額骨連線;鼻骨小,左右鼻骨被前頜骨鼻突分開,位於前頜骨鼻突和上頜骨之間;額骨甚寬大,頂骨較小,額鱗弧較寬,額鱗窩較小;上頜骨較長,不與方骨連線,且相距甚遠,翼骨前端與上頜骨不連線,間距較窄;方骨外側無鉤狀突。角舌骨寬大為軟骨質,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基舌軟骨有1對輻射狀的指狀突;鰓弧2對,角鰓骨2對,均骨化(有的個體第二對為軟骨質);上鰓骨1對,為硬骨。
卵徑2.9毫米左右;動物極黑色,植物極色淺。卵外的膠囊呈橢圓形。

生活習性

香港瘰螈生活在海拔270~940米的山溪深潭有大石塊和水草的地方。白天多隱藏於溪內石下,有時在水中以擺動尾部游泳或游至水面呼吸空氣;常在夜間出外活動,在水底或岸邊覓食各種水生或陸上昆蟲及其幼蟲,亦食蚯蚓、蝌蚪、蝦、小魚和螺類等動物。
香港瘰螈遇到危險時會裝死。香港瘰螈遇到危險時會裝死。用手一觸及其頭部,馬上翻轉身體,紅色的腹部朝向上、尾巴纏住頭部,全身僵硬並發出刺激性的臭味。過一會兒,它先是緩緩地動一下頭,用眼睛打量周圍,看到沒有危險時,馬上翻身爬向水中,匆匆逃跑。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香港、廣東(新會、恩平、鬱南等)、深圳。
香港瘰螈分布圖香港瘰螈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9月至次年2月,雌螈產卵約120粒,多黏附在水生植物莖葉上;受精卵至孵化約需21~42天。
雄螈交配時可能是可能是具有攻擊性的,似乎捍衛領土。當雄螈第一次面對一個雌螈,雄螈迅速向前沿著雌螈的身邊接近雌螈,慢慢地用鼻子碰一下雌螈的身體,輪流在雌螈的頭前至尾部用鼻子觸碰,如果雌螈停止並保持靜止,雄螈則繼續觸碰。如果雌螈向前移動和橫向時輕推雄螈的臉頰,雄螈立刻離棄雌螈,只是暫停在雌螈的鼻子面前與雄螈的尾巴呈S形。當雌螈的鼻子碰了一下雄螈的尾巴,表示可以交配。卵產於2~3月。卵與周圍的水生植物的葉子壓在一起,卵可以單獨放置同樣的葉片之間,有時形成一個系列。一位雌螈可產卵約115蛋。卵的果凍膠囊尺寸為6毫米×4.5毫米,而卵徑2.9毫米。
卵孵化後,幼體在三至四個星期長至10-14毫米的長度。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幼蟲有黑色,粉紅色的鰓,口部與鼻孔之間呈白色。腹部為黑色,不規則的淺黃色斑點。大多數幼體接下來在寒冷的季節前達到蛻變,2個月可完成變態。體長為40-44毫米長度時在陸地上生活,雄螈三年的時間達到性成熟。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近危(NT)。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香港法例第170條《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瀕危因素:香港瘰螈面臨污染和生境退化問題,亦可能面對捕捉作寵物貿易的威脅。淡水的生態環境,正受到人類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對香港瘰螈也構成威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