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大河各莊竹馬會

香河大河各莊竹馬會是民間的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在廊坊香河縣有。

基本介紹

  • 編碼:2—3—5 
名錄簡介
香河縣大河各莊竹馬會年代久遠。關於歷史淵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在古代,當地老百姓為紀念燕北地區一位叫郭濟的清官而發明了竹馬會。一說竹馬會傳入大河各莊是在清朝乾隆末年(即公元1790年左右),正是清朝鼎盛時期。當時在京城裡任教的一位姓靳的私塾先生目睹了京城竹馬會的精彩表演,便回到家鄉大河各莊辦起了竹馬會,並起名如意老會。
香河大河各莊竹馬會表演形式有文場和武場兩種。共有8位演員,排成兩路縱隊,排頭兩人,滿清官員打扮,頭戴紅纓涼帽,身穿明黃色馬褂,手持馬棒(粗藤條),胯下坐騎為青獅黃猻,會中俗稱獅子頭;第二對演員手持馬鞭,胯下坐騎為戰馬,會中俗稱二韃子;第三、四對演員,皆為漢族女將裝束,手持馬鞭兒,胯下戰馬;這八人象徵著千軍萬馬。竹馬會的表演分為武場表演和文場演唱。武場表演主要是八位演員騎著八匹馬穿梭般地來往衝突、盤旋、跳躍,隊形不斷變換,擺成各種陣勢。文場演唱有獨唱、合唱;伴奏以昆笛笙、二胡為主;曲調為當地流行的;唱詞文雅、華麗、抒懷頗具詩意,多為歌頌太平盛世及描寫征戰等內容。
千百年來,香河大河各莊竹馬會在鄉裡間獨樹一幟,新穎別致,文武兼備,遠近聞名,逢年過節在城鄉各地進行巡迴表演,深受民眾的喜愛。解放初期,大河各莊竹馬會吸引來寶坻、武清等地的上百名優秀青年人來學藝,一時成為京津一帶頗有威名的花會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