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林卡八瓣蓮花山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毗鄰享譽中外有600年歷史的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由於八座平緩後仰的山形酷似八瓣盛開的蓮花,因此得名被稱為“八瓣蓮花山”。蓮花山每逢夏秋,山色青翠,呈現青蓮花狀,冬春山峰銀裝素裹,呈現白蓮花狀。
八瓣蓮湖是香巴林卡的重要景點,經過歷史的積澱,當地人民為八座山峰分別賦予相應的意義,已成為湟中縣藏族民眾轉山祈福的首選神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巴林卡八瓣蓮花山
- 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
- 總面積:2,700平方公里
- 總人口:48萬人
地理位置,山峰寓意,農民畫,鑲絲,雕刻,地毯,堆繡,壁畫,銀銅器,泥塑,相關傳說,
地理位置
香巴林卡八瓣蓮花山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全縣總面積2,700平方公里,共轄10個鎮、8個鄉、418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4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1萬人。縣政府駐地魯沙爾鎮位於西寧市區南面,距西寧市區26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山峰寓意
香巴林卡“八瓣蓮花”由八座山峰組成,並分別賦予代表意義,依次是:農民畫、堆繡、鑲絲、藏毯、雕刻(木刻、磚雕、皮雕)、壁畫、泥塑、銀銅器。其中,農民畫蜚聲海內外,湟中縣因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壁畫和堆繡是塔爾寺藝術“三絕”瑰寶;鑲絲、藏毯、泥塑、銀銅器、雕刻在省內外有著重要影響。
農民畫
農民畫發展歷史較為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作為一項樸素的民間藝術形式流傳在民間,活躍著被人們稱之為“匠人”的眾多民間藝人,經過幾百年的繼承和演繹發展,成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並正式被冠以“湟中農民畫”。
鑲絲
鑲絲,又名湟中掐絲,主要有掐絲唐卡、掐絲工藝品。掐絲唐卡巧妙地把景泰藍鑲嵌工藝與傳統唐卡繪畫技藝相結合,以金屬絲和天然彩石顏料為原料製作而成。
掐絲唐卡既保持了傳統唐卡的繪畫特色,又加入了景泰藍的工藝,充滿了現代工藝氣息,是當前收藏品中的寵兒。掐絲工藝品把景泰藍鑲嵌工藝與繪畫、上色等手工藝術品製作技術相結合,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工藝品。
雕刻
雕刻是木雕、皮雕、石雕的合稱,其中民間木雕最為揚名。早在200多年前,魯沙爾鎮香巴林卡陳家灘村“匠人”的木雕技藝和木雕產品在西北地區就“出人頭地”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地毯
在青海人們提起地毯,往往就會喧起湟中縣香巴林卡上新莊鎮加牙村的藏地毯織技及藏地毯。據史料記載,上新莊鎮加牙村的藏地毯織技及藏地毯自明朝傳承,歷史悠久,其毛席、馬褥毯、卡墊、柱子包毯在藏區和省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加牙村楊氏藏地毯織技已傳至第七代。
堆繡
堆繡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堆繡融合了藏漢文化、宗教文化,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進藏將中原絲綢、刺繡品及技藝等帶到青藏高原並流傳於民間,經漫長的發展成型於明朝。
從製作技法和表現形式上分平面堆繡和立體堆繡,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審美、裝飾、收藏價值,最早多為佛教品。
壁畫
壁畫,狹義上是指眾多湟中民間藝人的壁畫繪畫技藝,在湟中香巴林卡,湟中壁畫技藝融青海河湟地區的民間箱櫃、棺槨等繪畫技藝與中國工筆畫特點為一體,也受宗教壁畫影響,人物造型吸收了藏傳佛教壁畫的特點,構圖飽滿、線條流暢、色彩圓潤,兼具藝術性、裝飾性、觀賞性。
銀銅器
銀銅器加工業已有300年的歷史,民間藝人眾多,產品有佛像、宗教用品、銀銅酒具、銀銅飾品等等。
泥塑
泥塑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也是一項現代美術藝術。泥塑是與壁畫緊緊相關的一項民間藝術技藝,主要以創作各類人物、各種動物為主,泥塑作品工藝精細,人物造型逼真,動態靈動細膩、姿態明快自然。
相關傳說
當宗喀巴降生在蓮花山間後,明太祖朱元璋夜做一奇夢,夢中看見西北一處天呈八輻輪、地如八瓣蓮的聖地出現一道彩虹,光彩奪人,一頭朝西,一頭伸向東方,久久不能消失。次日,他讓神機妙算的謀臣劉伯溫圓夢。
劉伯溫聽了皇上的奇夢,走出皇宮仰觀西北天象,沉思片刻,又掐指一算,心中大為吃驚,走進宮中奏道:“啟奏萬歲,西北地方出了一位大賢大貴。”呈帝一聽,吃驚不小,心想,朕辛辛苦苦剛打下江山,西北窮山僻壤又出了一位大賢,那還了得,夢中彩虹一頭直伸東方,明明危及我大明江山,於是命令劉伯溫帶領大軍前去即刻除掉心腹之患。
劉伯溫又暗暗掐指一算,笑道:“萬歲,依微臣算來,那位大賢,到7歲出家為僧,將會成為高僧大德,不會危及我大明江山的,倒有吉祥之瑞兆,也就勿需興師動戈。”皇上聽了心裡寬慰了許多。劉伯溫隨又奏道:“為了以後西北地方不再出大賢大貴,就非得把那裡的龍脈斬斷不可。”皇上命劉伯溫帶兵到西北去斬龍脈,破壞風水。
據傳,劉伯溫的大軍按他的指示將甘青地區許多山脈挖斷,其中包括塔爾寺蓮花山北面的東拉山。東拉山的龍脈被斬斷後,還在山頂修了一座小廟———皇寺。寺周圍用紅砂石鑽鑿雕刻的石欄桿圍而鎮之,後來將東拉山下面的溝稱皇寺灘。塔爾寺大金瓦殿建成後,皇寺被毀,紅砂石欄桿被搬到大金瓦殿前圍之,至今猶存。皇寺灘也改名為黃寺灘,沿用至今,東拉山當年修皇寺的遺蹟現在還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