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碧雲寺漫記

香山碧雲寺漫記

《香山碧雲寺漫記》由中國現代散文家端木蕻良所寫的一篇遊記散文。文章記敘了北京香山公園的歷史、布局、陳設物品和獨有的人文景觀。從中表達了作者作為新時代主人翁的喜悅與自豪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香山碧雲寺漫記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遊記散文
  • 作者端木蕻良
香山碧雲寺,作者簡介,文章原文,

香山碧雲寺

香山碧雲寺,位於北京西郊香山東麓。原稱“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太監於經重修寺院,改稱今名。清乾隆十三年增建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從山門至寺頂共六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而疊,松柏參天,濃蔭蔽日。碧雲寺中軸線的左右兩側還有兩組建築,左為羅漢堂,右為水泉院。

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滿族。現代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科爾沁草原》、《曹雪芹》、散文集《端木蕻良近作》、《花·石·寶》等。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
1912年9月25日生於遼寧昌圖,滿族。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誌﹑《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積極投身於文學創作,主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地的海》、《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短篇集《憎恨》等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鵰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38年與蕭紅結婚。1940年,與蕭紅到香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鐘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讚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鐘耀群合著)出版。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為世人所流傳。同時,文章《土地的誓言》被錄用為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9課。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

文章原文

鄰翁是相報,隔窗呼我起。數日不見山,今朝翠如洗。 ——劉夢吉《村居雜詩》
城市裡的居民是不能常常看見山的,但是,住在首都的人便會有這種幸福,倘你路過西郊,猛然向西一望,你便會經歷一種奇異的喜悅,好像地平線上突地湧現了一帶藍煙,浮在上面的綠樹,也幾乎是歷歷可數。當這個時候,你就會記起元代愛國詩人劉夢吉的村居雜詩來:“鄰翁走相報,隔窗呼我起。數日不見山,今朝翠如洗。”你就會恍然地更明白這詩里所包含的感情,就會更愛上這首詩了,多么簡單啊,偏偏能道出你心中要說的話來。劉夢吉很愛陶淵明,他有許多詩自己標出是擬陶淵明的。他急著要看山,就是這急得好。原來中國人看山,也並不都是那么“悠然”的呢! 當那西郊的居民或者是一個幸福的過客,縱目望著西山的時候,眼睛就會止不住的看在山腰一片松林上,這一片密密的松林就是馳名的森玉笏,從森玉笏爬上去便是鬼見愁,游過西山的人常常會以爬到鬼見愁上面引為驕傲的呢!原來香山的最高峰一個是鬼見愁,一個是翠駝子,鬼見愁和翠駝子之間有個山拗,山拗里有個,八義溝下面有片大松林,松林下面便是碧雲寺,這一帶都是風景最美的地方。
八義溝八義溝
最早的香山寺,有記載可尋的,是建在1188年,這見於孫星衍的《京畿金石志》,那上面記著,香山寺碑,李晏撰,大定二十六年立,見《天下金石志》。元碧雲寺碑至順二年立於香山寺中。又有元碧雲寺碑,元統三年立在香山寺中。並且還記有碧雲寺賣地幢,末云:賣與中丞阿里吉。還有元耶律氏詞刻,在香山七真洞壁上。現在碧雲寺里有乾隆時的御製重修碧雲寺碑文和兩個刻著梵文的經幢。碑文上說元耶律楚材的後人名叫阿利吉的舍宅開山,修建廟宇,那也是根據賣地幢來說的。耶律楚材(1190-1244)曾隨成吉思汗西征,到過西方很多地方。他的墓現在頤和園裡,他的後人開山造寺,想是為先人祈福的。可見西山在當時已大事開發。《馬可波羅遊記》裡面曾提到北海、瓊島,我們今天首都的西苑一帶、北海和南苑一帶在元代都是御用的池沼園圍。
北京在唐代是幽州范陽郡,宋代改作燕山府。元人本來自稱為大朝,所以把京城叫作大都。元楊擁著的《山居新話》說萬歲山太液池都是金代開發的。待到1292年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又引了昌平縣的水源,擴大了今天的頤和園裡的昆明湖。那時北京的河流池沼多是相通的。在清代由頤和園後宮門出來上船,坐船還可過。現在青龍橋那兒還有過去泊船碼頭的遺蹟。香山麓下從前也可能聚有河水,因為還有古河道可尋,舊河道旁邊還有一口井,井邊龍王廟上還有一塊碑,叫作“盤河帝碑”,所以這裡從前可能叫作盤河。有一次我和幾個朋友從碧雲寺走到頤和園,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就想,誰知道踏在我們腳下的圓石子,不就是當年郭守敬在察看河道時候所踏過的呢?而郭守敬也會想到今天北京的人民能創造出像官廳水庫那樣的水源嗎?
今天的碧雲寺主要的建築物多是明代的遺物。從現存的嘉靖九年造的鐘,天啟四年造的磐,還有崇楨二年造的鐘,都可以看出明代歷朝對碧雲寺都有擴建。正殿的釋迎牟尼文殊普賢大勢至阿難駝塑像都是明朝塑的,表情生動,線條靈透,人物顯出是中國人的臉型,最能表現當時雕塑的風格。正門兩廂塑的二金剛力上像和二殿的彌勒佛都是正德時代造的,已經有四百多年了。
羅漢堂羅漢堂
這裡還有明代的木製的香爐、簽筒、燭台,一色紅地金漆,都描著夔紋、回紋、串枝連等花紋,形制古樸,一看就是明制。明代監修碧雲寺的都是最有權勢的內監,魏忠賢也是其中的一個。當時最優秀的工藝工人都是掌握在這批人們的手裡。因此,這些製作也必然是當時最優秀工人的最好的作品。這些作品在當時也是不可多得的,何況是幾百年後的今天了。所以這些東西最好都用玻璃罩子罩起來,應該嚴加保護才是。
從正殿出來,西邊便是清代(1748年)建造的羅漢堂,裡面有508尊羅漢像,一律都是木胎貼金的,各個姿態不同,是很好的藝術品,但是最具有情趣的,而且創造性地突出了十八世紀中國建築的特色的,我以為是羅漢堂的建築。真算得上別具風格。這是元明時代的十字樓形的一個發展,朱元璋派人去拆掉的元代宮殿,當時禁城的角樓就是十字形的。後來明朝建的角樓也是十字形的,因為它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美的,中國的建築最講求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一樣好看,而羅漢堂不但是繼承了這個傳統,而且還加以發揮。這個建築物,不但不管從東南西北哪方面來看都是一樣好看(它沒有背面),而它利用容積又是最合理的,照理你應該記得,這並不算大的建築物裡面是容納了508尊羅漢呢,這真是科學和美結合的好榜樣,它把空間和形式利用得這么妥當,可算得我國建築史上一個好標本。但是更妙的,是使走進這個建築物的人,並不容易察覺出它是一個十字形的。假如你也真的愛上了這個建築物,那你就會發現屋頂上裝飾著的五座小白塔,這也是特異的,中央高聳的屋頂上面有一座,四個屋角上面各安一座,它是很像的模型。這五座精緻的小塔和中國的起脊斗拱的建築物結合在一起,可能還是第一次吧,但是,它竟會表現得那么成熟,那么應該如此,仿佛只有這樣才好。天方藝術的影響就是這樣被我們前輩的巨匠接受下來,這正和我們在瓷器方面也創造過一種奇異的青色一樣,一般人都管它叫做回青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
從正殿向後面去,便會碰到一座石牌坊,那上面雕的麒麟和北海鐵影壁的浮雕是一脈相傳的。後面雕著八仙過海,前面雕著八位古人,這八位古人最可注意。他雕的是:狄仁傑,文天祥,趙扦,謝玄陶淵明,諸葛亮,李密,藺相如,從這上面的別字看來,可以斷定這完全都是按照石刻工匠自己傳授的圖譜來雕刻的,這個牌坊不僅是人物雕得如生,而整個白石牌坊都是用雲紋填滿,在半山腰的綠樹叢中,它真的就像是由山裏白雲堆就的一樣。從這牌樓上去,便是中印式的金鋼寶座塔,修建於1748年。我爬到塔上的時候,正是遊人最稀少的時候,一陣鴿鈴從我的頭頂上斜過,我才看到有一群鴿子正在藍天上展翅飛翔。我站著的地方正是一個偉大先驅者的衣冠冢,這時,使我默默地復誦他的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而今天中國不只是得救了,而且和世界上進步的力量一道成了世界和平的捍衛者!
待我走下石塔的時候,遊人更少了,鴿鈴早已不聞,寂寂的堂前只聽松子落地有聲。一棵由印度傳來的樹靜植在院子的西邊,乾隆曾有御製娑羅樹歌,現在在雙清別墅裡面。這時,太陽西斜,山里已有些陰影了,紅魚在石橋下面浮游,水色深翠,松影在下,愈顯得水潭深沉無比,其實這不過是個淺淺的水潭。夏天的時光,人們都願意坐在它的周圍,吃這裡山泉煮水沏的茶。
娑羅樹娑羅樹
除了這裡引來的一股流泉,碧雲寺山門前面還有一道流泉,山後也有一道,無冬歷夏,都在奔流,這兩道泉水似乎有意的給碧雲寺帶來更多的美麗,它們就像兩串珍珠似的把碧雲寺環繞起來。尤其是人們一走到山門前面,懸橋下面,便流瀉出碎玉般的一股流泉,叮咚有聲,要在夏天頓然使人有種清涼的感覺,禁不住會像孩子似的奔到橋頭去看鳴泉下瀉,要是在冬天,萬物都在封凍了,惟有這注活水依然噴涌不停,而且水邊的水草也依然是那么嬌綠,人們也還是要奔過橋欄去看的。原來中國人看山看水,也願看得真認得切,並不是都想隔著一層的呢,據說黃子久就好到泖中通海處(泖就是海灣蓄水的地方)看激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他還是在看。便是很好的一例。
中國人對山對水的體會特別深特別早,古代人認為玉是山的精華,珠是水的精華,用它們代表山和水的美,後來又用珠玉來形容人。山是高的,水是深的,山和水都是生產的,寶藏是豐富的,又都不是一鏟一勺所能影響的,所以中國古語說得好,仁厚的人愛山,智慧的人愛水。我看過俄羅斯山林畫家石土金的彩色紀錄片,我才知道為什麼蘇聯人民稱許他畫的內容(只是林木風景,沒有人物)是愛國主義的現實主義的,這正和一個中國人,看到黃子久、王蒙的山水畫,而喚起對祖國壯麗的山河一種莊嚴崇慕的情感道理相同。我想,到過香山碧雲寺的人,也只有會增加他對人民的首都對祖國對今天的愛,而不會是別的。
香山另外一個優美的去處,也已開放;現在正在修繕中,還沒有完工呢,那就是從雙清別墅到半山亭、紅光寺,直到玉華山莊,這一帶雖然沒有什麼古蹟名剎,但是都有無限的自然美,一草一木都有意思,特別是雙清,要在夏天來到這裡,真會感到寒泉齊響,水木生徐。香山的泉水似乎還沒有見諸記載,當地的人管這泉水叫瑤通泉,這泉的流量不大,而又分散為許多泉眼,所以很少有大股水泄出,比起櫻桃溝的流水要小得多了。櫻桃溝在碧雲寺東北方,在一個山環裡面,有懸崖,有清溪,有亂石,有古樹,在山石坪台上面,還有個小小的花園,有草亭,有石蹬,有花有草,人要坐在這個地方看腳下流去的溪水奔騰跳躍,還向亂石叢里拍濺著水花,是誰都會感到生命的歡喜的。我從碧雲寺是取道這裡回來的,我以為香山碧雲寺的遊人們,要是從櫻桃溝回來,那你便會在北方的山拗里同時又看到了江南的草色波光,當林中傳來一兩聲練鵲的鳴聲的時候,使你不能不感到,整個山谷都充滿了生命的歡樂。
玉華山莊玉華山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