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18年,成立京師南郊公立劉家村民國國小校,首任校長關耀華。初建時僅2名教職工,3個教學班,2間辦公室,79名學生。
1921年學校停辦,1930年校址遷至樊家村藥王廟(今樊家村教工託兒所)改名為樊家村啟民私塾國小,關耀華繼續任校長兼教師,設有1個教學班,52名學生,進行複式教學。1946年5月在當地民眾呂世惠、孫嘉林、李增立、劉振濤等人的集資捐助下,學校擴建了5間東教室,暑假後投入使用。
1951年7月,由豐臺區人民政府接管,改為樊家村中心國小,負責人張祖光。一年半後,三位教師到該校任教,有50餘名學生,進行複式教學。1958年,姚清河任該校校長兼書記,郝蔭芝任教導主任,有十餘名教師,設有馬神廟分校和劉家村分校,分本校總計20個教學班,1961年卓天允到該校任教導主任。
1977年取消兩個分校,有40多名教職工,學生600多名。近年來,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90年花鄉政府投資36萬元,新建了12個教室,1個音樂教室,10間辦公室,樊家村村公所撥出5畝多地為學校闢為操場,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該校現有教職工50名,學生732名,22個教學班,教學班裡其中含1個輔讀班。
2014年7月,學校更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附屬國小。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22個教學班,700多名學生,60名教師,其中市級骨幹教師2人,區級骨幹教師4人,骨幹班主任1人,區青年新秀3人,農村及河西骨幹3人,科研骨幹1人,校級骨幹教師10名。校園環境優美,教育教學設施一流,建有2棟教學樓,設有音樂、科學、美術、計算機等專業教室,還建有一個200米跑道的塑膠操場、一個塑膠籃球場和一個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
辦學理念
學校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近年來在張曉紅校長的領導下,努力實施以下辦學思想:“以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基礎,以優質的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先進的教育科研為先導,以科學的管理機制為保障,促進全面育人。”確立了“通過實施‘愛心教育’,把樊家村國小辦成學生、教職員工學習與生活的和諧家園、成長樂園,成為教學質量高、講究公正和諧、充滿人文關懷的現代化學校”的辦學目標;在“崇尚師德——構建發展理念;弘揚師風——營造和諧校園;練就師能——打造優秀團隊”管理理念的指導下,落實“以愛育愛,愛中成長”的教育理念;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富有同情心,並能熱情、主動地幫助他人。具有樂於奉獻的精神,關愛同學,關心集體,做集體的小主人。具有一顆感恩的心,關心父母,尊敬師長,積極參與各項愛心捐助活動。
“科研興教,科研興校”。正是對這一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該校自05年以來,分別認領了福特基金會資助項目——國家教育部的“口語交際”“字詞教學”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並申報了市、區級研究課題,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課題評選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百千萬工程”大賽、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微格教學年會成果評選、市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北京市微格教學研究會、豐臺區十一屆、十二屆科研成果評選等各級各類論文、成果評選中,學校的研究報告、教師的論文成果、相關研究課及課例約四十篇(節)分別獲得了全國、市、區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有些文章發表在不同刊物上。該校的北京市“數學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互動式電子白板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課題在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國教育學會及全國中國小新技術套用互動式白板觀摩研討活動、全國教育技術重點課題中期評選、北京市“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中,我校有多位位教師的多節研究課、多篇論文及說課、赴外省市教學現場課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校徽
圖形中是一雙手托起一個小學生的造型,下面的三道橫線代表首都經貿大學附屬國小這片沃土,寓意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愛與教育下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