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饒戈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沅江
- 出生日期:1948年1月生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學歷/學位:研究生
- 學術領域:國際法學、國際組織法學
個人履歷,成就及榮譽,研究領域,主要作品,
個人履歷
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前後歷經十年,當過農業工人、中學教師、大學教師。
1977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哲學系。
1982年,獲法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兼高級研究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法協會常務副會長、全國自學高考法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作為華盛頓大學、紐約大學、渥太華大學訪問學者,馬普比較公法和國際法研究所訪問教授進行學術交流。
2015年,7月兼任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
成就及榮譽
饒戈平教授主要從事國際組織法、中國近代外交史及港澳台法律的教學研究。開設《國際組織法》(本科)、《中國近代外交史》(本科)、《聯合國與國際組織法》(研究生)、《中外條約史專題》(研究生)、《國際法與國際組織法專題》(博士生)等課程。 整個八十年代,他偏重於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史的領域。他深受王鐵崖、吳其玉等老一輩學者的啟發,認為研究國際法必須緊密結合國際關係的研究,一個不諳國際關係的演變歷史、不了解各民族文化源流的人,很難學好、研究好國際法。與此同時,他注重從條約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外交史,認為一部不平等條約史就是中國近代外交的縮寫,是研究近代中國國際法實踐的主要依據。《評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1945-49年間國民黨政府的對美政策》、《帝國主義侵華簡史》(合著)是他在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論著。
饒戈平教授是最早從國際法角度研究與香港有關的法律問題的學者之一。他於1990年發表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國際法有關的幾個問題》一文,率先提出並論證了香港特區在國際法上具有一定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但本質上是中國主權下具有對外事務自主權的特別行政區的論點,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重視。該文還就香港過渡時期有關國際條約的轉換問題、香港居民國籍的處理問題,進行了有開創性和預見性的研究。他於1997年發表的《香港回歸與一國兩制中的法律問題》一文,則從國家憲制入手,論證了一國兩制中的主要法律關係及一國內多種法律體系並存的問題,有力地配合了香港基本法的學習與傳播,是當時一篇有全國性影響的學術論文。
他於1991年發表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透視》一文,全面系統地論證了台灣的主權歸屬及其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批駁了有關台灣地位問題的種種謬論,是近20年來從國際法角度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術價值較高的文章,常為實際工作部門引用。2000年6月他與李兆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長篇學術論文,《一個中國原則與國際法》,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他於1996年主編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專著性教材《國際組織法》,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廣為各法律院系師生採用。國際組織法是現代國際法的重要分支,中國在這方面的教學研究十分薄弱,而且偏重於聯合國及主要經濟組織的研究。饒戈平教授的這部書獨闢蹊徑,結合國際法的基本問題,從組織機構法、程式法的角度,對各類政府間國際組織共同涉及到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等基本法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有關國際組織的法律框架,促使我國國際組織法的教學研究建立起一個比較穩定的學科體系。該書不但廣泛吸收、引用了九十年代國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而且以附錄形式大量收錄了國際組織的書目和常用資料,有較強的可鑑性。
1999年,他主編、撰寫了教育部全國成教系統統編教材《國際法》,在教科書編寫體例上進行了一些創新性嘗試。
在教學過程中饒戈平注意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和資料收集的訓練,講究語言藝術,力求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在教學中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借鑑與融合,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結合,理論研究與套用研究的結合,注重個人操守與學術人格的一致性。
在教學研究之外,饒戈平教授以較多精力投入學術交流與合作的組織工作。曾多次主持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和國際國內的學術研討會,獲國內外同行的好評。曾承擔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遵約問題、數字圖書館工程中的法律問題、全球化、多極化與國際法的發展、全球化進程與國際社會的法治、國家間合作的組織型態、等國家科研項目。
自1995年以來,饒戈平教授主持全國高教自學考試法學專業委員會工作,組織編寫、審訂、修訂了四十餘部法學教材。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任命饒戈平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與饒戈平一同被任命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的還有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王鳳超,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振民、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
饒戈平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戈平教授還擔任《當代中國法學名家》編輯委員會的委員,被首批收入四卷本大型法學文獻性巨作《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饒戈平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國際法、國際組織法、港澳台法律、中國近代外交史。社會兼職有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全國自考法學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兼高級研究員,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武漢大學、華東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深圳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饒戈平教授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最早培養的國際法研究生之一,導師是著名國際法學家王鐵崖先生。
整個20世紀80年代,饒戈平教授偏重於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史的教學研究領域。他深受王鐵崖、吳其玉等老一輩學者的影響,堅持研究國際法必須緊密結合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術觀點。《評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1945-1949年間國民黨政府的對美政策》、《帝國主義侵華簡史》(合著)是他在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論著。
饒戈平教授是近二十年來國內最早從國際法角度研究與香港有關的法律問題的學者之一。他於1997年先後在《人民日報》和《中外法學》發表的《香港回歸與一國兩制中的法律問題》等文,則從國家憲制入手,論證了一國兩制中的主要法律關係以及一國內多種法律體系並存的問題,有力地配合了香港基本法的學習與傳播,是當時有全國性影響的學術論文。他參與籌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擔任副所長兼高級研究員,策劃和組織有關港澳基本法的專題研究,發表了多篇論述香港政制發展問題的有影響的文章。從1993年至今,他協助肖蔚雲教授主持北京大學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的工作,分別在北京、香港、澳門多次組織召開有關港澳法律的學術研討會,並主編、出版了多部會議論文集。
饒戈平教授於1991年發表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透視》是文革結束以來從國際法角度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術價值較高的文章,一直為學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引用。2000年6月他與李兆傑教授合作,在《人民日報》發表長篇論文《一個中國原則與國際法》(新華社通稿),對一個中國原則涉及到的國際法問題進行了深入、權威的闡述,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2003年11月,為紀念《開羅宣言》五十周年,他的另一篇新華社通稿《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不容否定》在《人民日報》發表,為批駁台獨分裂勢力提供了法律根據。近十多年來,他多次參加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全國台灣研究會的高層研討會和諮詢會,包括參與對台灣問題白皮書、反分裂國家法等檔案的修改、定稿工作,是國家涉台工作的高級法律專家之一。
從1989年以後,饒戈平教授將他的教學研究重點轉入國際法與國際組織法領域。,這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廣為全國各法律院系師生採用。國際組織法是現代國際法的重要分支,中國在這方面的教學研究比較薄弱,且多限於對聯合國及主要經濟組織的研究。饒戈平教授的這部書獨闢蹊徑,以國際法為依據,從組織機構法、程式法和內部法律秩序的角度,對各類政府間國際組織共同涉及到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等基本法律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有關國際組織法的基本框架,促使我國國際組織法的教學研究建立起一個比較穩定的課程體系。該書不但廣泛吸收、引用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而且以附錄形式大量收緝了國際組織的書目和常用資料,有較強的可鑑性。
在國際組織法的研究方面,饒戈平教授側重於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國際組織整體發展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對國際組織的暗含權力、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國際組織的程式規則、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以及國家間多邊合作的組織形態等專題有深入、獨到的研究。他的幾篇相關論文是國內學界在這些問題上的權威之作。
饒戈平教授一個有獨到見解的學術思想,是他對國際多邊合作的多樣化形態的創新性闡發,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重新認識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問題。他認為,傳統的政府間組織和國際組織法,實際上僅限於協定性政府間組織,已經遠遠不能準確反映和適應當今世界國際多邊合作的多樣化實踐。協定性組織雖然是國家間多邊合作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但並不是惟一的形式,在它之外還存在著多種形態。主要包括:論壇性組織、條約性組織、協定性組織內具有獨立對外職能的機構,以及國際組織間的合作機構等。所有這些形態都具有國家間、政府間多邊合作的制度性安排的本質特徵,都在實際上發揮著政府間組織的作用,甚至是協定性組織不可取代的作用,都對當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從巨觀上看,它們都屬於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範疇,理應納入政府間組織的研究視野。因此,政府間國際組織這一概念的內涵應該加以修正和擴大,加以重新界定。他提出全球化時代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可考慮定義為國家間、政府間多邊合作的制度性安排。這裡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以主權國家或其政府為主要參與者,二是具有國際多邊合作的職能,三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制度性安排。而凡是符合這一本質特徵的組織形態都可稱為政府間國際組織。饒戈平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對傳統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概念和傳統的國際組織法形成一定的衝擊,不但可能對現行國際組織法和國際法的學術研究產生影響,而且也為開拓我國實際工作部門的國際多邊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這一研究成果在國內尚屬首創,在國際同行中也是走在前列的。
研究領域
國際組織法 聯合國法 國際關係史 中華民國外交史 港台法律國際法部分 澳門基本法 中國條約史 中美關係史
主要作品
著作
1. 《條約在香港的適用問題研究》(合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
2. 《國際法》(主編)(全國法律碩士統編教材),法律出版社,2005年。
3. 《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4. 《國際組織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 《“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透視》人民出版社, 1991
6. 《關於國際組織和國際組織法中的幾個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7. 《有關聯合國大會改革的幾種建議》,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代表性著作
8.《帝國主義侵華簡史》(合著) 黃山書社 1986年
9.《國際法》(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
10. 《論香港基本法的三年實踐》(主編) 法律出版社 2000年
11.《國際組織通覽 》(主編) 出版日期: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年 ISBN:7501221340
主要論文:
1. “‘一國兩制’下的澳門對外交往權”,載《紀念澳門基本法實施十周年文集》,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
2. “人權公約不構成香港普選的法律根據”,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3期。
3. “基本法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載《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十周年文集》,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
4. “史海無邊赤子有情——王鐵崖先生的條約癖”,載《中國審判》2007年第3 期。
5. “基本法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載《中國人大》2007年第12期。
6. “正確認識基本法與香港繁榮穩定的關係”,載《經濟前沿》2007年第7期。
7. “和諧世界與中國外交”,載《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合著)。
8. “國際法律秩序與中國的和平發展”,載《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05年第6期。
9. “反分裂國家法:實踐將驗證它的效力 時間將證明它的價值”載《理論參考》 2005年第5 期。
10. 評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載《中國國際法年刊》1984年。
11.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與美國(1945-50), 載《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 北大出版社,1988年。
12. 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國際法有關的幾個問題, 載《一國兩制與香港基本法律制度研究》 北大出版社,1990年。
13. "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透視,載《美台關係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
國際組織的暗含權力初探*,載《中國法學》,1993年第4期。
14. Hong Kong :Three legal Documents Concerning Human Rights.(美國)《Pacific Rim Law & Policy Journal》,Winter 1993.
15. 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特權與豁免,載《中國國際法年刊》1993年。
16. 聯合國大會的改革問題, 載《聯合國內部機制與改革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
17. 香港回歸與一國兩制中的法律問題,載《中外法學》1997年第3期。
18. 國際組織與國際組織法中的幾個問題, 載《中外法學》1999年第1期
19. 一個中國原則與國際法(合寫), 載《人民日報》2000年6月5日
20. WTO的法律框架與組織結構, 連載於《學習時報》2000年4月3日-6月19日
21. 香港回歸後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幾個問題,載《中國法律》200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