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
全鄉地勢東高西低,溝壑縱橫分布,以兩嶺三溝為主要地表特徵。即西仁嶺、路沿嶺(海拔在1400米以上)、西餵馬至西窯溝,弓家溝至寒王(左權縣境內)溝、後儀嶺至寒王溝。該鄉屬高嶺山區。境內地表東以黃土沙丘覆蓋為主,西部地表以殘丘和砂岩為主。土壤母質以黃土母質為主,富含土質砂、輕粘土,厚度在60-100厘米之間,滲透性強,具有抗澇耐旱特性。餵馬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秋乾旱多風,氣溫較低,夏熱短暫,早晚涼爽,冬長風大,日照時間短,全年內平均氣溫為4.5℃,無霜期只有95天左右。平均降雨量為600毫米,霜凍、冰雹、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繁。境內河流分為兩大支流,一支由西向東流經平松、松煙與清漳河匯流,另一支儀嶺河流入左權境內,屬海河水系,均屬季節性河流。
經濟條件
餵馬鄉地處沁水煤田的邊緣產區,主要礦藏有煤、鐵、耐火粘土、鋁釩,尤以煤炭聞名全縣。目前,境內有大中型煤礦企業3個,境內經批准開採的井田面積為16.5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東部,煤炭是全鄉的支柱產業。全鄉擁有耕地18752畝,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導致地塊交錯、坡度不一,耕種不便,地址貧瘠,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只適宜中玉米、土豆、莜蕎麥等,收效甚微。
截止2010年底,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了58760萬元,村級集體資產總額達230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了7627萬元,上交稅費944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3254元。
風土人情
餵馬鄉地方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民間文藝和民間工藝品以及雜糧產品。民間文藝主要有音鑼鼓、民間故事、傳說、諺語等,民間手工藝品主要有手工刺繡、剪紙等。雜糧產品有大莜麥、甜蕎麥、苦蕎麥等,其中南安驛的大莜麥還獲得過農業部金獎。隨著社會的發展,地方文化也在不斷完善發展。
餵馬鄉位於和順縣南部邊際,居民主要為漢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陽節”“冬至”“七夕”等是全鄉人民過的普遍節日。
全鄉地勢東高西低,溝壑縱橫分布,以兩嶺三溝為主要代表特徵。即西仁嶺、路岩嶺(海拔在1400米以上)、西餵馬至細窯溝、弓家溝至寒王(左權縣境內)溝、後儀嶺至寒王溝,屬高嶺山區。
和順縣素以避暑勝地著稱,境內大多地方氣候相對寒涼。而尤以我鄉餵馬鄉窯堤村為最。當地年平均氣溫4.5℃,無霜期僅有95天,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環境優美,氣候涼爽。
餵馬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其中天池寺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天池寺位於餵馬鄉前窯堤村西四公里處。其地“石澄嵯峨,曲經幽秀,地高而凹,狀若天池”,寺名由此而得。寺院規模不大,建築尚壯觀,該寺創建年代不詳,明,重修碑記始於嘉靖十年(1531),後明崇禎十五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鹹豐六年、同治十二年、民國二十五年幾次修葺,現在建築基本保持明代風格。此寺原為佛教寺觀,後改祀釋迦牟尼、孔丘、老聃,大殿更名為“三教殿”。全寺建築為一四合院,占地680平方米。大殿高8.2米,面闊10米,進深9米,出檐1.5米,單檐歇山頂,屋頂覆蓋筒瓦,板瓦,檐下斗拱壯實,單抄重拱。南向四根露明柱,明間裝格扇門,次間下砌檻牆、上裝格式窗。三梁起架,梁枋重金彩繪龍鳳圖案。殿內後槽兩根立柱,神台砌於立柱之後。泥塑全部毀壞,壁畫猶有殘留部分,內容與三教教義有關:老聃皓首紅顏,面目慈善,執佛塵,背斗笠,騎青牛,書童相隨。孔丘峨冠多髯,面目嚴肅,手執竹簡,真真有神。壁畫線條流暢,簡樸寫實,表現了名清時代北方傳統的民間畫風。
天池寺是一個“佛、道、儒”三教並存的寺廟,在全國三教合一隻有山西渾源的懸空寺。“天池寒桃、天池神水”是天池寺周邊較為奇特的景點。天池寒桃生於石上,以其能在“三九寒冬”綻苞開放,故得名“寒桃”。天池神水是九進一出,九條通道,曲徑通幽,秋冬少雨雪,池水不涸,春夏多雨時,池水不溢。多取不竭,少取不滿。
行政區劃
餵馬鄉轄:遠佛口村 大南巷村、細窯村
東餵馬村 西仁村
北安驛村、西餵馬村 上元村 河緒村 古窯村、古窯口村
弓家溝村 後窯堤村 康家溝村、寺溝村 後儀嶺村 前儀嶺村
南安驛村、西遠佛村 東遠佛村 大佛頭村 曹家峪村、關家窯村 窯堤村等。
人口數據
餵馬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8645
|
男
| 4683
|
女
| 3962
|
家庭戶戶數
| 246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8121
|
家庭戶男
| 4250
|
家庭戶女
| 3871
|
0-14歲(總)
| 1989
|
0-14歲男
| 1022
|
0-14歲女
| 967
|
15-64歲(總)
| 6170
|
15-64歲男
| 3386
|
15-64歲女
| 2784
|
65歲及以上(總)
| 486
|
65歲及以上男
| 275
|
65歲及以上女
| 21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7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