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雜糧本是種在地里,可邯鄲館陶縣王橋鄉後姚莊村青年張海增卻將它們種在畫板上,種出了“糧食工藝品”,這平常的五穀也由此身價倍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館陶農民糧食畫
- 人物:張海增
- 原料:植物種子
- 地點:館陶縣
館陶張海增,製作流程,
館陶張海增
現年30歲家住館陶縣王橋鄉後姚莊村農民張海增,學校畢業後一直在家務農,從小痴迷繪畫藝術的他,一邊務農一邊為提高繪畫技法而四處拜名師學畫。一天,他在家裡曬麥子突發奇想,咱家裡有吃不完的餘糧,如果用糧食作畫,價錢肯定比糧食賣得貴。張海增自己摸索著開始了糧食作畫。他從市場上買來膠水,找來各色各樣的五穀雜糧,可是用糧食作畫的過程中,他發現市場上買來的膠貼上糧食,作出的糧食字畫放久了,上面的有些糧食顆粒就會開裂,為此他付出不少心血,最終自己配製出了一種膠。於是,小小的五穀雜糧在張海增的手下大放異彩。
製作流程
“這些植物種子經過特殊的防蟲防腐處理後,用作畫工具一粒一粒地粘到帶有膠的圖案底稿上,最後裝裱,總共需要十幾道的工序……”張海增拿著一幅剛製作好的作品“胡服騎射”饒有興趣地說。由於張海增選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五穀雜糧,畫的顏色也全是糧食的本色,所以他的作品看起來特別細膩、精緻,且能夠保存近百年。現在,張海增用穀子、小麥、綠豆、芝麻、草籽等植物種子作出了近千幅糧食字畫作品。
如今,在縣裡的大力扶持下,張海增成立了自己的“陶山糧藝”公司,他的糧食字畫作品以其獨特的“原生態和純綠色”大受人們歡迎,被稱之為“中國民間一絕”,很多“訂單”紛至沓來,他的作品還走出國門賣到了德國等國。張海增並把自己的手藝傳給更多喜愛藝術的朋友,不僅他自己受益,還帶動了一部分人致富,形成特色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