餢,讀作bù,本義指一種經過發酵後做的麵餅,無引申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餢
- 拼音:bù
- 總筆畫:16
- 注音:ㄅㄨˋ
- 部首:食
- 統一碼:U+9922
- 五筆:WYVK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餢』
拼音:bù 注音:ㄅㄨˋ
簡體部首:飠 部首筆畫:8 總筆畫:16
繁體部首:食 部首筆畫:9 總筆畫:17
康熙字典筆畫( 餢:17; )
五筆86:WYVK 五筆98:WVUK 倉頡:OIYTR
四角號碼:80761 UniCode:U+9922
◎ 民俗參考
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非姓氏
◎ 字形結構
[ 首尾分解查字 ]:飠咅(shipou)
[ 筆順讀寫 ]:撇捺捺折橫橫折捺捺橫捺撇橫豎折橫
◎ 基本解釋
餢
bù
〔餢飳( t弖 )〕用發酵後的面做的餅。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薄口切,裒上聲。餢𪌜,餠也。《正字通》餢𩜶,起麫也,發酵,使麫輕高浮起,炊之為餠。賈公彥以𨠑食為起膠餠,膠卽酵也。涪翁說,起膠餠,今之炊餠也。《齊民要術》有餢𩜶。《篇海》同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