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劇(餘姚灘簧)

姚劇

餘姚灘簧一般指本詞條

姚劇,浙江省餘姚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姚劇是流行在餘姚、慈谿、寧波、舟山、上虞、紹一帶的戲曲劇種。它是在民間歌舞“馬燈”、“旱船”、“採茶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初為近於說唱的“對子戲”,在餘姚一帶稱作“燈戲”或“燈班”。由於姚劇語言通俗、流利清晰,唱腔近於口語,往往一、二十句唱詞順而歌,一氣呵成,運腔自然,猶如鳥語,故有“鸚歌班”之稱。

2008年6月7日,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是Ⅳ-10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姚劇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08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浙江省餘姚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音樂唱腔,伴奏樂器,服裝道具,表演動作,腳色行當,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演出,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姚劇,屬吳語系灘簧類地方劇種,產生並始行於浙東餘姚,脫胎於當地“車子燈”、“採茶籃”、“旱船”等民間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間說唱藝術,形成於17世紀中葉。因沿襲用餘姚方言演唱,故俗稱“餘姚灘簧”,簡稱“姚灘”,又名“鸚哥戲”。
姚劇姚劇
早於清乾隆年間,已有“姚灘”職業班社盛演於餘姚、慈谿、上虞城鄉,因多在“燈節”前後演出而稱之為“燈戲”或“燈班”,其中以餘姚橫河(今屬慈谿)虞才華帶班的“才華班”為有史可查的最社。“灘”不僅盛行於本地,並不斷向外流傳,東至舟山的桃花、六橫、沈家門,西至紹興、蕭山、諸暨,南至新昌、嵊縣(今之嵊州),北達海鹽、桐鄉,直至上海,曾與“小歌班”(越劇班社的前身)藝人合作演出於“華興園”。“姚灘”藝人馬楠本、周蘭英、樓阿木、月月紅、小山寶、大桂香等,均掛牌演出於“永樂園”、“髙升樓”、“如意樓”等演藝場,在旅滬的寧紹幫觀眾中曾紅極一時。
20世紀30年代,小山寶、大桂香演唱的《賣小糖》一劇,曾由高亭公司灌制唱片。鼎盛時期,曾有“姚灘”職業班社20餘個。舊時,因“姚灘”藝人在演出時常以插科打諢針貶時弊,加之劇目多屬表現男女私情、爭取婚姻自主的內容,與封建禮教對著千,故被當局列為“鸚哥淫戲”而屢遭禁演,不少藝人深受迫害,境遇淒涼。尤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更因時局動亂而每況愈下。至解放前夕,“姚灘”班社已所剩無幾,奄奄一息。時有一名為“德勝順舞台”的姚灘班社,以演“紹興大班”(紹劇)為幌子,用前半夜演紹劇,後半夜演姚灘”的辦法得以維持劇種的生存。
姚劇姚劇
1953年,在浙江省文化局的關心重視和餘姚縣文化館的扶植下,由黃承炳等17位“姚灘”藝人組建了“餘姚灘簧小組”。1956年,“餘姚灘簧”定名為“姚劇”。同年9月,經浙江省文體局批准,成立了專業的“餘姚姚劇團”(系迄今為止,該劇種唯一的專業表演團體),從此進入了姚劇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在“姚灘”中前期,旦角均由男性扮演,用假嗓或真假嗓結合演唱。直至20世紀30年代,始有女性旦角演員出現,並逐步改變男旦占領“姚灘”舞台的現象,如後來成為“餘姚灘簧小組”和“餘姚姚劇團”台柱之一的劉芙蓉,便是開創姚劇由女性演旦角的傑出代表。而原來飾演旦角的男演員如黃承炳、黃立泉、張長水等則逐步改演生角,偶而也有男旦出現。如“姚灘”泰斗孫春陽(男旦),於20世紀60年代,在上海演出姚劇現代戲《地頭緣》中扮演老婆婆一角,演得幽默詼諧,妙趣橫生,深受廣大觀眾和行家好評。
1957年,浙江省群藝館戲劇幹部陳玉祥根據小說《高玉寶》有關章節,為姚劇團編創並導演了姚劇《半夜雞叫》,並在當年的全省戲曲會演上一炮打響,成為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此後,劇團一直堅持編演現代戲,湧現了諸如《玉蘭拜壽》《搭壁拆壁》《鳳凰橋畔》《紅燈志》《雷鋒》《焦裕祿》《柏樹坡》《煩惱的喜事》《強盜與尼姑》《沙場淚》《傳孫樓》《龍鐵頭出山》《雞公山風情》《女兒大了,桃花開了》等一大批現代戲,其中有多台優秀創作劇目在各級調演中榮獲大獎,在浙江省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與此同時,姚劇還注重從兄弟劇種汲取養料,尤其是向滬劇、錫劇、甬劇等灘簧劇種學習借鑑,並移植適宜本劇種演出的劇目,如《碧落黃泉》《雙推磨》《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三縣並審》《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均已成為姚劇舞台的保留劇目。
《沙場淚》劇照《沙場淚》劇照
餘姚姚劇團1956年9月建團,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大體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從建團到1966年為第一階段。以黃承炳為團長,“姚灘”老藝人為骨幹的前輩們,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把一個以前只用四隻稻桶,搭上八塊門板即可演出的“餘姚灘簧”變成了正正規規的地方劇種,堅持編演現代戲堅持上山下鄉為農民兄弟服務,堅持勤儉辦團,積極培養新生代姚劇演員,從許多方面為姚劇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從1966年“文革”爆發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為第二階段。其間,一大批姚劇工作者或被遷返回家,或被迫轉業改行,留下來的則進了“文宣隊”。1976年10月,“四人幫”垮台,文藝界逐漸復甦,姚劇改革也隨之開始。1976年11月,經整編重建,“餘姚縣文宣隊”又改名為“餘姚姚劇團”,部分原姚劇工作者重新歸隊。隨即,《楓葉紅了》《於無聲處》《祥林嫂》《江姐》《雙推磨》《殺狗勸夫》《錯進錯出》《秋香送茶》《半夜雞叫》等新、老姚劇劇目相繼出台,觀眾如潮,盛況空前,姚劇藝術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1979年6月起,演員出身的沈守良任團長,在此後的近十年時間內,是姚劇事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獲得較快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劇團致力於抓大型近、現代劇目的創作和綜合藝術質量的提高,為姚劇這一小劇種在省內外戲劇領域爭得一席之地作了艱苦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廣大姚劇工作者的共同奮鬥,大型近代歷史劇《強盜與尼姑》在浙江省第二屆戲劇節一舉奪魁。此後,《沙場淚》《野楊梅》《桃園記》等大型創作劇目,在省、市歷屆戲劇節頻創佳績。與此同時,省文化廳給姚劇以大力扶持,出資開辦“寧波地區戲曲(姚劇)訓練班”,為姚劇團培養輸送了新一代藝術接班人。
《傳孫樓》劇照《傳孫樓》劇照
1988年3月起,壽建立出任團長,開創了姚劇事業持續發展,並走向輝煌的第四個歷史階段。2001年,大型姚劇現代戲《女兒大了,桃花開了》以前所未有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排練數易其稿,精益求精,以全新的樣式出現於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八所高校。

文化特徵

音樂唱腔

音樂唱腔,由基本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基本調曲調比較豐富,現在尚能演唱的還有數十種,常用的有【平四】和【緊板】兩種。小調多為當地民歌及江南民歌,如【送針調】【童子郎】【半哼哼】 【對花十送郎】等。這些小調,不僅在一個戲中與基本調配合使用,且專有由小調聯綴起來的小調戲,唱腔輕快活躍,生活氣息更為濃厚。
《雞公山風情》劇照《雞公山風情》劇照

伴奏樂器

姚劇伴奏樂器早期以灘簧二胡為主,另有三弦、月琴。建國後逐步增加了高胡、危琶、竹笛、揚琴、提琴、黑管、長笛、笙等。

服裝道具

早期餘姚灘責以稻桶底為舞台,道具僅一桌兩椅,服裝男角戴西瓜頂帽或紹興氈帽,穿長衫或竹裙,且角也只腰圍彩裙,裝個假頭。一個班社僅一把二胡、一副夾莎擔即流動演出於各地。進入上海後,服裝、道具等雖有所改進,但仍簡陋。建國後,已逐步發展為具有整套燈光布景和服裝、道具的規模。

表演動作

表演動作方面,姚劇素以生活氣息濃郁,富具鄉土風味為特色。動作逼真自然,如挑水織布、搖船、推磨等,接近生活動作而稍加舞蹈化,節奏感較強。建國後,向其他劇種學習了台步、功架、身段、武打以及趟馬、水袖等程式動作,同時也向活劇學習,從而豐富提高了舞台藝術。

腳色行當

腳色行當分“花臉”、“旦堂”兩種。“花臉”者,即一切生角,不分年齡、文武,但有身份之分,文人秀士或有財富地位者,戴瓜皮帽,穿長衫,稱為“長衫花臉”(亦稱“清客花臉”),下層勞動者則系竹裙,穿短衫,戴紹興氈帽或糊刷帚帽,稱為“短衫花臉”(亦稱“草花臉”)。“旦角”分“上旦”、“下旦”兩種,“上旦”為有身份或上了年紀的女性,“下旦”為年輕女性。
《強盜與尼姑》劇照《強盜與尼姑》劇照

代表劇目

姚劇傳統劇目素有“七十二本”之說。多數是折子戲,與灘贊系統各劇種相類。如前後《庵堂相會》、前後《落髮》《借披風》《還披風》、前後《垃圾》。《打窗樓》《十不許》(《十勸郎》)《賣草囤》《賣青炭》《賣冬菜》《賣小糖》《賣石榴》《盪湖船》《陸賣餅》《秋香送茶》等。這些劇目多數是清裝或時裝戲,故事情節簡單。另有一些戲以穿插雜技動作為特色,如《頂碗記》《大鬧花燈》等。
《女兒大了,桃花開了》《女兒大了,桃花開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姚劇具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劇目特色與藝術特點,長期以來為浙東地區大農村觀眾所喜聞樂見,並對紹興灘簧、桐鄉花鼓戲、小歌班等地方戲劇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傳承人物

沈守良,男,漢族,1943年1月出生,浙江省餘姚市黃家埠鎮五車堰人。2009年6月,沈守良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餘姚市申報。

保護措施

餘姚市一方面鞏固和擴大演出市場,每年演出姚劇劇目近20台、160場左右。並投資支持姚劇原創劇目的創作,以兩年出一台新戲的進度創作了姚劇現代戲《母親》《五月楊梅紅》和《浪漫村莊》、姚劇歷史劇《王陽明》等優秀的地方戲曲。另一方面,搭建展示平台。定期組織展演活動,打造了“周末戲院”等品牌演出活動,讓姚劇更加親民,普通百姓都能進劇院欣賞姚劇名家的精彩演出。在全市城鄉還以姚劇聯誼會、票友會等民間組織形式,組織開展聯誼、觀摩、座談等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餘姚、慈谿地區“姚劇演唱大賽”。
坎墩姚劇團劇照坎墩姚劇團劇照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2年6月,姚劇表演專業班第八代演員正式登台,演出了姚劇《白蛇前傳》。
2018年4月15日,寧波餘姚市姚劇保護傳承中心出品的姚劇《王陽明》在天然舞台上演。

榮譽表彰

1991年5月《傳》劇作為浙江省唯一入選劇目赴揚州參加全國戲曲現代戲觀摩演出,受到大會評審及全國各地觀摩代表的一致好評。
坎墩街道第五屆戲曲藝術節坎墩街道第五屆戲曲藝術節
1993年《龍鐵頭出山》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榮譽提名獎,為當時浙江省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項上第一次獲獎。同年又獲浙江省第五屆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劇本、導演、舞美設計獲二等獎。
1995年《雞公山風情》獲浙江省第六屆戲劇節優秀演岀獎、優秀劇本獎、優秀導演獎、優秀音樂獎、優秀舞美設計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