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餓怒
- 外文名:Hungry anger
- 定義:很餓但是又沒有東西可吃的時候感到的氣憤和沮喪情緒
- 拼音:e nu
- 類別:心理學術語
詞源,原因,應對,
詞源
餓怒餓怒,來源於英文單詞Hangry,這個詞是hungry(飢餓)和angry(生氣)兩個詞的合成詞,當你到飯館吃飯,本來已經飢腸轆轆,可點完菜一個小時才上菜,這時候你的狀態用這個詞來描述就會合適了。在醫學上,餓怒主要描述的是一種血糖波動和情緒之間的聯繫。如果感到飢餓時有想要罵人的衝動,或者肚子餓時和吃飽時的情緒變化很大,甚至有極端對比的表現,就有可能是餓怒。
原因
餓怒美國德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的註冊營養師布倫達·布斯蒂略斯表示,“餓怒”其實是一種生存機制。大腦需要葡萄糖來提供能量,進餐後隨著時間推移,葡萄糖水平越來越低,大腦開始“挨餓”,釋放壓力激素。這種激素能提醒人為大腦補充能量,但會令一些簡單任務、跟他人之間的小互動、集中注意力等變得困難起來,也會令人難以控制怒氣。
2014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溝通和心理學博士布拉德·布希曼邀請了107對平均婚齡12年的夫妻參與實驗。研究人員發給這些夫妻可以扎針的巫毒娃娃或者一款向對方扔炸彈的電腦遊戲,巫毒娃娃和扔炸彈的對象被指定為夫妻雙方。實驗要求是當你在生活中對對方生氣時就可以向巫毒娃娃扎針或者朝電腦里的對方扔炸彈。21天的實驗結束後,結果顯示:當人的血糖水平比正常值低,他們就可能有更強的攻擊性。在飢餓的時候巫毒娃娃就被扎得更厲害,被扔的炸彈也更多。甘迺迪大學心理教授內森·德華爾也是這個實驗的研究學者之一。他認為,當人們挨餓時能量就開始供應不足,而自我控制和衝動控制都需要消耗身體和精神上的能量。
應對
要解決“餓怒”有一個簡單辦法,就是身邊常備營養豐富的小零食,方便隨時給大腦補充能量。比如堅果、朱古力,有助於緩和飢餓感。餓怒症達到影響生活的程度,則需就醫。
血糖的確是影響情緒的一個因素,但不是出現焦慮情緒以後就應該進食,焦慮有著不同成因,需要對症治療。如果全部用進食來撫慰,則有可能焦慮沒有治好,還造成肥胖和暴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