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的發展前景,當前影響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促進當前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養豬業發展階段,中美貿易摩擦對養豬業的影響,直接影響飼料原料的成本,對瘦肉型種豬引種的影響,對豬肉進口的影響,
養豬業的發展前景
畜牧養殖業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養豬業作為畜牧養殖中發展較早, 規模較大的一項, 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豬肉的市場需求量也在穩步增長。在我國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結構中, 食品所占的比例較大。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 豬肉市場的需求量並不會出現太大的改變, 但是對豬肉品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當前影響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1. 飼養規模小, 集約化程度低
我國的畜牧養殖一般以家庭飼養或者是小型的飼養場為主, 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優勢資源的有效利用, 並不利於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飼養規模較小, 很多配套實施都不能達到相關標準要求。特別是很多的家庭飼養場, 在養殖的過程中, 往往都是根據經驗來進行餵養, 並沒有採用較為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 這並不利於我國養豬業的大規模發展。養豬業的集約化程度低是阻礙其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 分散的飼養模式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第一, 技術推廣以及疾病預防工作較為分散, 提高了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第二, 相關部門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技術支持;第三, 資源的優勢不能有效的發揮,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第四, 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在小規模的飼養過程中, 很難對養殖的廢棄物進行科學的處理, 往往都是隨處排放, 這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通過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 促進我國養豬業規模化的發展是提高養豬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
2. 管理理念落後, 不利於長遠發展
在養豬業發展的過程中, 養殖戶往往只重視飼養管理的技術及最終的經濟效益, 忽視了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養豬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作為指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對豬肉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原來的飼養模式及管理理念已經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速度, 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在養豬業的發展過程中, 如果不能夠採用先進的管理理念, 注重產品品質的提高, 就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最終將會被市場淘汰。
3 飼養技術更新慢, 阻礙了產業發展速度
飼養管理技術的提高是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發展過程中, 飼養技術不論是在前期科研還是後期推廣使用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阻礙了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由於對農業發展缺乏正確的認識, 從事相關專業研究的人才數量較少, 這大大影響了我國養殖業技術的研究和創新。由於資金缺乏、人員缺少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存在, 新的養殖技術在推廣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阻礙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
促進當前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
1 提高準入門檻, 促進集約化發展
我國的畜牧飼養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 是造成我國養豬業數量較多但是規模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促進我國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需要提高養殖業的準入門檻。對存在的養殖規模較小、污染較為嚴重的養殖場進行合法的有效處理。相關部門可以根據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家的相關規定, 制定出適合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政策, 促進養豬業的集約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 採用先進理念, 促進可持續發展
科學的管理理念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在養豬業的發展過程中, 也要堅持採用先進的管理理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對物質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 豬肉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勵。在未來的發展中, 只有品質較高的品牌產品才能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所以, 在養豬業的發展過程中, 要採用先進的管理理念, 提高產品的品質, 同時注重品牌的價值, 促進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3 鼓勵技術更新, 提升發展速度
飼養管理技術是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技術的不斷研發、創新以及推廣和套用都能夠促進養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對於當前養豬業在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 要通過對相關人才的培養以及制度的完善來進行有效的解決。相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發展的需要, 制定專業的人才培養計畫, 為養殖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充足的力量。技術的不斷更新, 可以更好的促進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養豬業發展階段
我國的工廠化養豬大致經歷了機械化、信息化階段, 正在向智慧型化邁進。
所謂機械化階段是指在生豬養殖全程的各個環節 (包括飼餵、環境控制、消毒、防疫、清糞、廢棄物處理等) 使用機械化作業代替人工操作。我國大部分中小規模的豬場就處於這一階段或正在向信息化階段轉型。
所謂信息化階段是指隨著物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 逐漸實現數據的自動採集, 同時利用信息管理軟體高效地完成基本信息的統計和分析。採集的數據包括環境信息、豬只體徵數據、豬只運動行為特性和生產管理數據, 甚至屠宰、分銷物流信息等。我國集團化養豬企業大多處於這一階段。
所謂智慧型化階段是指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不斷成熟, 新技術與豬場生產更廣泛、更深入地結合, 並逐步嘗試替代人的操控來自主智慧型化決策。
比較而言, 機械化階段是通過控制設備執行各種操作, 系統完全不感知外部信息, 是個信息孤島的系統;信息化階段通過人工錄入或感測器技術感知外界各類狀態信息, 通過基本的數據分析指導操作, 是簡單的信息反饋和互動的系統;而智慧型化階段可將各類數據信息互聯互通、相互融合, 形成智慧型決策和網路控制, 是一種全新的、複雜協同的知識自動化系統。
中美貿易摩擦對養豬業的影響
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依據301調查單方認定結果, 宣布對原產於中國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 並於7月6日起對約340億美元中國輸美的商品開始加征關稅。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中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我國政府於同期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農副產品、水產品、汽車等進口商品對等採取加征關稅措施。在對美加征關稅清單中涉及到生豬養殖與發展的商品有大豆、豬肉及製品等, 這對我國生豬養殖業勢必會造成一定影響, 具體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直接影響飼料原料的成本
我國養豬生產中以玉米-豆粕型相對單一飼糧結構為主, 其中玉米是飼料中的主要能源原料, 也是基礎原料, 豆粕是主要的蛋白質原料, 而大豆又是豆粕的主要來源, 通常以飼料中蛋白含量評價其營養高低。近年來由於我國養殖量的飛速增大, 尤其是生豬每年養殖量近乎占到世界總存欄量的一半, 所以飼料的需求量也增加很大。受價格因素影響, 我國自產大豆與來自於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大豆相比, 沒有市場競爭力, 造成大豆進口量居高不下, 對外依存進口高達87%。2017年, 中國大豆總進口額高達9554萬噸, 其中從美國進口3200多萬噸, 占30%。我國玉米單產量成本與國外幾乎相當, 依據我國氣候特點玉米種植面積相對較大, 每年進口數量不大, 玉米進口290萬噸, 其中從美國進口76萬噸, 占全年飼料使用量的0.3%, 剩餘大部分從烏克蘭進口, 故玉米原料影響不大。
筆者認為, 要想減少大豆價格對飼料成本的影響, 首先要拓寬飼料原料來源的渠道, 用DDGS、菜籽粕、棉粕等替代豆粕原料, 研究小麥、黑麥、谷以及高粱等替代玉米原料, 減少對豆粕玉米等原料的進口。其次要改變傳統的飼料組方結構, 推廣低蛋白-胺基酸平衡日糧飼餵技術, 組方中降低蛋白原料的用量, 所缺少的蛋白和能量用必需的胺基酸來代替, 這種飼料在我國市場已經套用多年, 但受傳統概念影響推廣量不大, 應加大推廣力度。
對瘦肉型種豬引種的影響
中美發生貿易摩擦以來, 美國加強了智慧財產權保護, 畜禽種業也屬於智慧財產權保護之列。從2013年到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生豬價格持續低迷, 生豬養殖出現嚴重虧損, 每年從美國進口種豬就幾百頭, 數量極少。由於能繁母豬存欄降低, 豬肉產量減少, 2016年開始生豬價格一度飆升, 我國種豬進口量逐漸增長, 2017年我國進口種豬11000多頭, 美系、法系和加系種豬基本上各占我國進口份額較大, 具體美國進口5600多頭, 占進口總量的50.2%, 總體看種豬進口量不大。
但我國生豬育種企業多而不強, 引種退化問題一直沒得到徹底解決, 對國外瘦肉型種豬依賴程度較高, 從長遠看, 不利於我國生豬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有眾多的優良地方品種, 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 應充分開展我國現有品種和國外品種優勢雜交, 培育適合各地飼養的優質豬新品種或品系, 降低對國外種豬的依賴性。
對豬肉進口的影響
2017年中國豬肉產量為53503萬噸, 消費量為5494萬噸, 共進口豬肉122萬噸, 僅從美國進口17萬噸, 占到我國豬肉產量的0.3%左右;從價格方面看, 進口豬肉在增收關稅前比國內豬肉便宜5元/千克, 增收25%的關稅後價格差距縮小至1.5元/千克, 這對於冷凍的豬肉市場吸引力不強, 故貿易摩擦對豬肉進口總體影響不大。
但我國生豬養殖的生產效率較低, 飼養成本較高, 與美國、荷蘭等養豬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造成豬肉市場沒有競爭優勢, 存在潛在的風險。因此, 我國的養豬企業應做到未雨綢繆, 通過利用現代生豬飼養技術, 實現智慧型化、自動化養豬, 提高生豬出欄率、胴體重和飼料報酬水平, 進而全面提高我國生豬養殖效率。同時, 提高飼料報酬, 還可以減少飼料消耗, 緩解飼料原料緊張問題, 降低飼養成本, 從而進一步, 提升我國豬肉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