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規模對我國生豬業碳排放的影響研究》是胡中應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12月。
該書測度生豬養殖規模變動對生豬業碳排放的影響,為實現生豬養殖溫室氣體的最終減排提供政策建議。該書提出,就減排目標而言,生豬養殖應以適度規模養殖為宜,不宜過大或過小,要既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分攤優勢,又要防止規模過大產生的要素擁擠效應,達到減排效果最大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養殖規模對我國生豬業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 作者:胡中應
- 類別:經濟學著作
- 字數:160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中國生豬業碳排放進行測度和因素分解的基礎上,考察中國生豬養殖規模對碳排放的影響,探究產生這種影響的作用機理,並利用調研數據從養殖戶低碳生產技術和低碳環境技術採納的角度驗證這一機理,最終為實現生豬業減排提供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1 導論 2 概念界定、文獻回顧與述評 3 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4 養殖規模變動對生豬業碳排放的影響測度 | 5 養殖規模對低碳生產技術採納行為的影響 6 養殖規模對低碳環境技術採納行為的影響 7 結論與政策建議 附錄 |
創作背景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5次評估報告(IPCC,2013)指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毋庸置疑。三種貢獻率最高的溫室氣體種類中,有兩類(CH4和N2O)來源於農業域。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中國生豬業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居所有畜禽品種之首。因此,生豬業碳減排是實現畜牧業乃至農業減排的當務之急。《養殖規模對我國生豬業碳排放的影響研究》即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政策啟示如下:第一,從中國生豬碳排放的驅動因素分解可知,中國生豬規模化養殖趨勢的增強有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實現。利用微觀調研資料對農戶低碳生產技術和低碳環境技術採納行為的實證研究,也驗證了養殖規模對於技術採納行為的正向影響。因此,應該繼續鼓勵生豬規模化養殖。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散養模式下碳排放最高毋庸置疑,但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效應均有可能出現。該書在低碳環境技術採納行為的實證研究中,認為養殖規模與低碳環境技術水平之間存在“倒U型”關係,也驗證了這一結論。因此,就減排目標而言,生豬養殖應以適度規模養殖為宜,不宜過大或過小,要既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分攤優勢,又要防止規模過大產生的要素擁擠效應,達到減排效果最大化。
第二,由生豬養殖技術本身存在異質性,對於具有“私人產品”性質的技術,如品種改良、飼料配方等,可以由農戶自行投資解決,建議逐步取消良種補貼等政策;而對則具有“外部性”特徵的技術,如糞便處理等環境技術,應重點支持和補貼。調研發現,以項目申報形式出現的糞便處理技術補貼遠遠不能滿足養殖戶需求,並往往被個別養殖大戶、示範戶等優先獲得。因此,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建議仿照戶用沼氣補貼的做法,對其進行普惠化補貼,提高補貼效率。同時,要加大對養殖戶糞便處理行為的監管力度,既要督促其建池,又要防止其建而不用。
第三,生豬養殖戶自身對“三沼”產品的需求有限,因此,市場化是解決大量糞便及其處理物在某地聚集的必要途徑,也是真正意義上實現減排的關鍵。因此,僅僅對養殖戶進行糞便處理建設的強制性要求並不能達到低碳減排的效果,政府應努力為沼氣化處理物的市場化實現提供服務。例如,及時提供市場信息,引導電廠、有機肥製造企業等對沼氣沼渣沼液產生需求,鼓勵這些企業上門收購或鋪設管道運輸“三沼”產品,刺激養殖戶糞便處理物的市場供給,促進交易達成。此外,努力為養殖戶提供參與清潔發展機制(CDM)的機會,讓其享受到減排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養殖戶科學合理處理生豬糞便,達到最終減排。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養殖規模對我國生豬業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 2017年12月 |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978-7-5650-37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