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棲棲失群鳥》是東晉陶淵明的五言律詩。詩的前六句極言孤鳥的失意,鳥既失群,自然棲惶不安,加之在暮色蒼茫中獨自飛翔,令人倍感淒涼。再說它徘徊無定,是目之所見;續說它鳴聲轉悲,是耳之所聞,最後又從其鳴聲而推測其心之所思,層疊寫來,將孤鳥無地可容的窘迫處境寫得淋漓盡致。下六句寫鳥的得其所,表明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與對遠離塵囂的田園生活的歌頌。這首詩前後構成了強烈的對照,令詩意更加鮮明,這便是詩歌創作中比照的妙用,相反相成,達到更為感人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飲酒·棲棲失群鳥
- 作品別名:飲酒(其四)
- 創作年代:東晉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陶淵明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上半部,下半部,詩體鑑賞,寫作手法鑑賞,寓意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名稱】《飲酒·棲棲失群鳥》
【年代】東晉
【作者】陶淵明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飲酒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作品鑑賞
上半部
詩的前六句極言失群之鳥的煢獨與徬徨。
翻譯:黃昏時分,一隻離群的鳥還在獨自飛翔,它形單影隻,棲棲惶惶,疑懼不安地在天際徘徊,始終找不到可以棲止休息的地方,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它的啼聲也越來越悲涼感傷。在它那悽厲的叫聲中可以聽到思慕清深高遠之地的理想,它飛來飛去卻無處可依。
評析:這裡的飛鳥象徵著詩人自己前半生的棲棲惶惶。陶淵明自二十九歲開始,斷斷續續地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這類小官,四十一歲時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由於他“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而解綬棄職。詩人的這些生活經歷便是此詩前半所暗示的事實。
下半部
此詩的後半寫鳥之得棲身之所,矢志不再離去。
翻譯: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樹,於是收起翅膀,從遼遠的地方來此棲息,在強勁的暴風下本不會有茂盛的樹林,唯獨孤松的濃蔭卻永不衰敗,只有隱居田園才可棲身。
評析:這裡詩人以孤松比喻自己的歸隱之所是不無道理的,淵明對於松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就像他對待菊花一樣,如《飲酒》的第八首《飲酒·青松在東園》就歌頌了孤松,其中有這樣的句子:“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可見他對於松樹卓然傲霜的品格給予了極高的讚賞。而且可知他居處的東園大概確有一株挺拔的松樹,因而他的《歸去來兮辭》中也說:“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又說:“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可見這裡的“孤生松”既是象徵,也有寫實的意義。當然,松樹的高潔堅貞與淵明人格的孤傲正直本身就有著某種共通之處。這六句中詩人表示了對田園生活的依戀和熱愛,如在同一組詩的後一首“結廬在人境”中,就充分表現了他的這種感情,以為這是遠離塵囂的最佳途徑,故願千載長守,永不分離。
詩體鑑賞
此詩全用比體,繼承了我國自《詩經》以來的比興創作手法,如《詩經》中的《魏風·碩鼠》和《豳風·鴟鴞》就是全用比體的作品,楚辭中的《橘頌》也是如此。陶淵明就是接受了《詩經》、《楚辭》的傳統,他以孤鳥自喻,形象地描繪了自己從塵世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較之直接的陳述更加耐人尋味,意蘊深長。他另有《歸鳥》四言詩一組,也抒發了相類似的感情,如其中之一說:“翼翼歸鳥,晨去於林,遠之八表,近憩雲岑。和風不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也寄寓了詩人倦而知返的經歷。這種借鳥的歸棲來象徵詩人自己由出仕到歸隱的說法在淵明的其他作品中也不少,如《歸園田居五首》中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去來兮辭》中說“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都以歸鳥喻自己的回歸田園。此詩以通首比喻的方法,啟導了後代以鳥喻人的無數詩作,如鮑照的《贈傅都曹別》、韓愈的《鳴雁》、杜牧的《早雁》等都是全篇以雁為比,與淵明此詩的創作手法一脈相承。
寫作手法鑑賞
這首詩在寫作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採用了強烈的對照手法,詩的前六句極言孤鳥的失意,鳥既失群,自然棲惶不安,加之在暮色蒼茫中獨自飛翔,令人倍感淒涼。再說它徘徊無定,是目之所見;續說它鳴聲轉悲,是耳之所聞,最後又從其鳴聲而推測其心之所思,層疊寫來,將孤鳥無地可容的窘迫處境寫得淋漓盡致。然“因值孤生松”以下陡然折回,斂歸息蔭,自然有無限樂趣,更何況在舉世無繁榮之木的情況下,得一挺拔勁直、濃蔭鋪地之青松作為棲息之地,自為理想的樂土,故欲託身於此,千載不離。下六句寫鳥的得其所哉也極盡其能事。然惟有在前半極言失意的基礎上,才更深刻地感到後半所寫境遇的可貴,前後構成了強烈的對照,令詩意更加鮮明,這便是詩歌創作中比照的妙用,相反相成,達到更為感人的效果。
寓意鑑賞
至於前人解釋此詩的寓意時往往以為淵明在此不僅表示了甘願隱退,絕意出仕劉宋的高尚氣節,而且也有意地諷刺了殷景仁、顏延之等出仕新朝的士人,其根據主要在“勁風無榮木”諸句。然細味全詩,其旨趣在於以鳥自況,“勁風”云云固然隱喻時世亂離,然未必確有所指。讀以比體所寫之詩最忌過份穿鑿附會,這又是在詩歌鑑賞中宜加注意的。
作者簡介
陶淵明
(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