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
交大民國十九屆(1930級)畢業生於畢業別離之際,念及母校培育之恩以及他們首先入住執信西齋之便利,決定捐款在執信西齋中央建造一座以校徽為中心的噴水池,贈送母校留作紀念,並表達飲水思源之情。
當時的整體設計理念為“將校徽中的砧、書、錘、鏈、輪用鐵鑄成立體實物,下加石座,水從齒輪間噴出”。
歷經周折,此碑於1933年春始完工,總計耗資約為大洋800元。紀念碑為一水泥石磴,建在池之中央,用大理石貼面,正面刻有“飲水思源”四字,為該屆同學陳汝善之父所寫,下刻“民一九級建贈”,背後刻有該級全體同學的姓名,頂上豎一立體校徽圖案:校徽為圓形,中有一鐵砧,向左斜靠著一把鐵錘,右有五節鏈條相垂,上面擺放著中西書籍數本,取寓工於讀,學重中西之意。鐵砧底座上刻有創校年代1896年,謂奠基之始。環盾作齒輪(Gear)形,略似電機中轉核(Armature)之橫截面,則表示學校各學科,也可以其為交通事業。外圈刻有學校的中英文校名,中外通用。
1933年4月2日下午2時半,學校在慶祝建校37周年期間舉行了噴水池落成典禮,飲水思源碑正式落成。可以說,從此時起,才有了真正被校方認可的、受校友推崇的校徽實物。據說原本學校有廢止該校徽另行改訂之意,此碑一出,校徽也隨之深入人心,影響深遠。雖然學校經歷變遷,這一校徽卻一直存續下來,得到海內外五所交大校友的公認,在學校的各類徽章、刊物等上面常能看到它的形象。
1933年的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位於交大上海徐家匯校區執信西齋的正前方 | 飲水思源碑之側面 | 飲水思源碑之背面 |
同行致遠
1896年(清光緒22年),交通大學滬校以
南洋公學之名在上海創立;1921年,與唐校、平校均歸於國民政府交通部轄制,因得“交通”校名。及至1956年,交通大學建校六十周年之際,位於上海的交通大學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令,由校長
彭康帶領交大師生將交通大學主體內遷至了
西安;而在
台灣省,由交大前校長
淩鴻勛主持商議交大在台復校的事宜。交通大學由此分衍為海峽兩岸五所著名的高等學府——
西安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新竹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和
北京交通大學。
與此同時,作為五所交大共同象徵的飲水思源碑,也伴隨交大的遷徙而分播、復建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但是,飲水思源碑相關史料、相片較為匱乏,導致後世交大人對原碑產生了許多不準確的解讀。比如,上海交大方面的顧建建,在《飲水思源碑與交大校徽》一文中,誤以為“碑、池同時建造;西安交大方面的張鎮生,在《“飲水思源”說校徽》一文中,誤以為原碑“保留在上海徐家匯交通大學舊址的西齋前”,可惜事不遂願,該原碑在解放後已被毀。有時,甚至對1986年西安交通大學新建的飲水思源碑的建造過程竟然都說不清。徐俐蓉在其博文《‘飲水思源’碑的設計者——紀念我的父親徐林》中,把西安交大的“‘飲水思源’噴水池”一併提及,也好似“碑池同建”。
事實上,最初的飲水思源碑,是一個在1933年建造於交大上海徐家匯校區執信西齋前噴水池中央的標誌性紀念建築物。先即有“噴水池”,之後才增添建造了“飲水思源碑”。
西安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1956年夏,西安交通大學中心大樓前的噴水池。(攝於1956年。圖片來源:交大校友朱淵澄) 這一年是交通大學西遷的第一年,此時已有了與中心大樓一同新建的噴水池,而水池中央無“飲水思源碑”。 | 改革開放初期,西安交通大學在中心大樓前的噴水池中央樹立此碑。(攝於1984年) 但在該碑竣工不久之後,我國著名書法家舒同為西安交通大學建校90周年題了幾幅字,其中就有“飲水思源”的單幅法書作品。西安交通大學拆除此碑,轉而在1986年新建由舒同題寫的飲水思源碑。 | 1986年,西安交通大學第二次復建的飲水思源碑。(攝於2015年) 碑名“飲水思源”四字,為舒同所題。 |
西安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背面 (攝於2016年) | 西安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全景 (攝於2017年) | |
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1979年,上海交通大學復建飲水思源碑(攝於2015年) | 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背面(攝於2015年) |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校友俞偉景、晉琰夫婦捐款修復飲水思源碑(攝於2017年) |
新竹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新竹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攝於2016年) | | |
西南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西南交通大學“思源”碑,位於九里校區交大鏡湖賓館旁 | 西南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位於九里校區圖書館左側旁邊 |
| |
北京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2003年,“交大平校”(北京交大)恢復校名為“北京交通大學”,採用“知行”作為新校訓。此外,為了與“交大滬校”(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新竹交通大學)保持一致,亦建造“飲水思源碑”;並且同樣採用“鐵砧、鐵錘、書籍”圖案作為校徽。
北京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與“交大 滬校”(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新竹交通大學)的飲水思源碑非常相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