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漢字)

飲(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飲(拼音:yǐn、yìn)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飲的古字形像人俯首捧尊就飲的樣子,本義指喝,引申指飲料等可喝的東西。由喝又引申為含著、吞、心中積存。以上義讀yǐn。飲又表示給牲畜水喝,讀yìn。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飲
  • 漢語拼音:yǐn,yìn
  • 注音字母:〡ㄣˇ ,〡ㄣˋ 
  • 平水韻部:上聲二十六寢,去聲二十七沁 
  • 部首:飠
  • 筆畫數:3+4
  • 造字法會意字
  • 繁體字:飲
  • 異體字:淾、㱃*、酓、𣲎(其餘見擴展圖冊)
  • 統一碼:CJK統一漢字-996E
  • 五筆:QNQW
  • 倉頡碼:NVNO
  • 鄭碼:OXRO
  • 四角碼:27782
  • 字級:一級(0824)
  • UTF-8編碼:E9 A5 AE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在商代的甲骨文里,“飲”是一個人伸手扶著酒罈(“”)張口吐舌向一個罈子舔飲的形狀(圖1-3)。到了西周,朝下的舌頭形與人形分離,並訛變成“A”形,像一個房頂(圖4、5);酒罈身上平添了一些花紋。春秋以後,又進一步把酒罈上方的“A”形覆口訛變為“今”字,變成了“飲”字的聲符;而右旁的張著大口的人逐漸演變為“”字旁,隸定寫作“㱃”。
許慎《說文解字》認為“㱃”是形聲字,從欠酓(yǐn)聲。其實從西周早期金文開始㱃字就已省為“酓”形,省去了“欠”形,而且“酓”字常見於西周金文、春秋戰國金文。但在“㱃”字形體結構中“酓”仍然不是聲符,“酓”字為從酉今聲,西周金文及以後的各類出土文字中的㱃字形體結構可分析為從欠從酉會意,會飲酒(或其他流食)之意,“今”作聲旁。
現代通行的最早的“飲”字形約見於戰國初年的金文(圖7),常見於戰國古璽文和漢隸,是戰國東方之國文字的寫法,是“㱃”字的同義異體字。字形由“食”和“欠”構成;人吃食物,又喝酒等飲料,富有濃郁的現實感。《說文解字》小篆“㱃”字的古文形體“𩚜”,就由戰國古文“飲”字形體訛變而來。漢字簡化時,㱃、酓等皆廢而不用,只通行“飲”字。後來又用“草書楷化”法簡化了偏旁“食”,最終發展成簡體“飲”字。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yǐn
動詞
喝。
drink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詞:“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專指喝酒。
drink
《尚書·酒誥》:“越庶國,飲惟祀。”
郭沫若《女神·女神之再生》:“我們欲飲葡萄觥,願祝新陽壽無疆。”
對飲;豪飲
〈文言〉沒入;隱沒。
hide
漢書·遊俠傳·朱家》:“然終不伐其能,飲其德。”
金史·太祖紀》:“追射之,中其背,飲矢之半。”
〈文言〉享受。
蘇軾《葉嘉傳》:“吾吾子孫必盛於中土,當飲其惠矣。”
心裡含著;忍著。
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名詞
〈文言〉酒。
drink
左傳·成公十六年》:“王聞之,召子反謀谷陽豎獻飲於子反。”
飲料。
drinks;
beverages
禮記·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唐孔穎達疏:“飧謂用飲澆飯於器中也。”
冷飲;熱飲
〈文言〉指水。
左傳·成公二年》:“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文言〉指酒席。
戰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文言〉兼指飲料和食物。
〈文言〉指飲酒禮。
范仲淹《陽禮教讓賦》:“睹射飲之斯在,知政教之所由。”
中醫指一種服用不定時不定量的湯藥。
蘇軾《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詩:“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中醫病證名。
素問·至真要大論》:“民病飲積,心痛,耳聾。”
yìn
動詞
給水喝,特指給牲畜水喝。
give water to drink
《詩經·小雅·緜蠻》:“飲之食之,教之誨之。”
屈原《離騷》:“飲余馬於鹹池兮,捴余轡乎扶桑。”
飲場;飲馬;飲羊
〈文言〉以酒食款待,宴請,行飲酒禮。
entertain
管子·中匡》:“寡人齋戒十日而飲仲父。寡人自以為修矣。”
飲客;飲勞
〈文言〉滿足。
《國語·晉語九》:“夫地也求飲吾欲,是養吾疾而乾吾祿也。”
度聲。古代指調試樂調。
隋書·律曆志上》:“其夾鐘笛十二調,以飲玉律,又不差異。”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下】【㱃部】於錦切(yǐn)
歠也。從欠酓聲。凡㱃之屬皆從㱃。
𣲎,古文㱃從今、水。
𩚜,古文㱃從今、食。

說文解字注

歠也。
註:《易·蒙卦》虞注曰:水流入口為飲。引伸之、可飲之物謂之飲,如《周禮》四飲是也。與人飲之謂之飲,俗讀去聲,如左傳飲之酒是也。又消納無跡謂之飲,《漢書》朱家傳飲其德猶隱其德也。
從欠,酓聲。
註:酓從酉,今聲。見酉部於錦切。七部。隸作飲。
古文㱃,從今食。
註:從食,今聲也。隸用此。

康熙字典

【戌集下】【食部】 飮·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4
古文:𣲎、𩚜、淾、𣶗、㱃、𩚕、𨡳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錦切,音上聲。《玉篇》:咽水也。亦歠也。《釋名》:飲,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周禮·天官·膳夫》:飲用六淸。
又《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註:清渭醴之泲者,醫即內則以酏為醴者,漿今之酨漿,酏今之粥也。
又漱也。《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坐祭,遂飲奠於豐上。註:飲,潄也。
又隱也。《後漢·蔡邕傳》:邕上疏曰:臣一入牢獄,當為楚毒所迫趣,以飲章辭情,何緣復聞。註:趣音促,飲猶隱也,今匿名文書也。
又《正字通》:樂律有聲飲,以聲相轉而合也。梁武帝自製四器,名曰通,每通施三弦,因以通聲,隨聲酌其淸濁高下也。
又飲器,溺器也。《戰國策》:趙襄子殺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註:溺器。或曰酒器。
又受箭曰飲箭。郭璞《蛟贊》:漢武飲羽。
又《廣韻》於禁切,音蔭。以飲飲之也。《禮·檀弓》:酌而飲寡人。《左傳·昭二十六年》: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
又《莊子·則陽篇》:或不言而飲人以和。
《說文》:或作㱃。通作飲。互詳酉部酓字注。
《說文解字》書影《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康熙字典》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①ノ(撇)②㇖(橫鉤)③㇙(豎提)④ノ(撇)⑤㇖(橫鉤)⑥丿(撇)⑦㇏(捺)
【規範提示】“飠”3畫,第二筆㇖(橫鉤)、第三筆㇙(豎提)都一筆寫成。
【寫法】“飠”窄“欠”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欠”略低。“飠”,㇙(豎提)從橫中線起筆,與撇、㇖(橫鉤)相接點對齊。“欠”,首筆撇的撇尖伸向田字格中心,第三筆撇從“⺈”兩筆相接點下的橫中線起筆,撇向“飠”下。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七寑
侵B
開口呼
全清
於錦切
ʔjem
去聲
五十二沁
侵B
開口呼
全清
於禁切
ʔjem
集韻
上聲
四十七𡪢(寑)
開口呼
全清
於錦切
ʔiem
去聲
五十二沁
開口呼
全清
於禁切
ʔiem
韻略
上聲
於錦切
去聲
於禁切
增韻
上聲
於錦切
去聲
於禁切
中原音韻
上聲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iəm
去聲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iəm
中州音韻
上聲
尋侵
叶音上聲
去聲
尋侵
葉陰去聲
洪武正韻
上聲
二十寢
全清
於錦切
ʔiəm
去聲
二十沁
全清
於禁切
ʔiəm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七金錦禁急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