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病原因,疾病危害,診斷鑑別,疾病治療,
發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大多認為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在胚芽時,食管表面被覆柱狀上皮由復層鱗狀上皮替換,如果此替換過程不完全可造成胚胎性胃黏膜殘留於食管,而發生食管胃黏膜異位。由於臨床上患者常無明顯的症狀,常在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近年來,隨著電子胃鏡廣泛普及及檢查和治療技術的提高,發現本病病例有所增加,國內外報導內鏡檢出率4.9%~10%。
疾病危害
食管胃黏膜異位症是一種先天性異常的疾病,一般並無明顯危害。但患者常同時合併有胃酸過度分泌的疾病,且Barrett 食管的患病率明顯增高,因此,食管胃黏膜異位可能是一種雙重病因的疾病,在潛在的先天胚胎髮育異常的基礎上,合併後天胃酸反流刺激等因素所造成。食管異位性胃黏膜癌變極為罕見,但容易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
診斷鑑別
食管胃黏膜異位症的患者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大多數僅在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但有時亦可出現酸相關症狀,如胸骨後不適和吞咽疼痛等不適。內鏡檢查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但常因位置較高,胃鏡插鏡時容易漏診。典型的病變是在食管上段出現邊界清楚的橢圓形或圓形橘紅色黏膜,與周圍食管黏膜分界清楚,少數病例可出現息肉型或隆起型病變。病理活檢可發現胃底腺體。
疾病治療
食管胃黏膜異位患者如無臨床症狀,可暫不作特殊治療, 但由於異位胃黏膜具有泌酸功能,可引起食管潰瘍、出血或並發胃食管反流病,可進行抑酸治療。大多數患者採用常規劑量即可緩解症狀。抑酸治療無效、症狀頻繁、患者心理負擔重或可疑癌變可行內鏡下治療,包括內鏡下雷射、氬氣刀及高頻電灼等,必要時可行內鏡下黏膜剝離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