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禾草性是指動物以禾草類植物為主要食物的食性。食禾草性的動物通常在食物鏈的底段,以自然界中的植物為主要的食物,它們將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無機元素轉化為自身所需的能量,合成脂肪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禾草性
- 定義:以禾草類植物為主要食物
- 性質:通常在食物鏈的底段
- 影響:草原退化
- 物種:牛、羊、鹿、駱駝
- 學科:動物生態學
基本情況,產生影響,食禾草動物,
基本情況
食草放牧是最普遍、最簡便、最經濟的草地利用方式,是草地合理利用與培育改良研究必然涉及的重要問題。草地在放牧情況下,有2個演替方向:一是進展演替,二是退化演替。研究草地放牧演替的目的,在於掌握草地在放牧利用下的演替方向,針對不同的演替階段採取相應的培育措施,防止退化演替,促進進展演替,使草地演替向著有利於生產的方向進行。
我國北方草原近300萬km2,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又是北方和京津地區重要的綠色屏障。北方草原大多處於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生態系統承受干擾的能力十分有限。據統計,我國天然草原已有近1/3的面積處於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草原大面積退化已嚴重威脅著我國畜牧業生產和牧區人民的生活。
內蒙古草原是我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近一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50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加之不合理的利用,內蒙古的草地大面積退化,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農牧業生產和當地及周邊人民的正常生活。內蒙古可利用草地中,已有60%發生了退化。素以水草豐美著稱的全國重點牧區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積分別達23%和41%,鄂爾多斯草原的退化最為嚴重,面積達68%以上。
草原退化已成為我國重大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之一。研究放牧對草原的影響,認識放牧影響下草原退化的過程和機制,採取合理的管理措施,防止草原退化,保證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草原生態學的重要任務。在放牧影響下,草原植被結構、生產力、生物學特點等均發生變化,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研究報導。
產生影響
放牧家畜通過採食、踐踏和排泄(糞和尿)對草地產生影響,這些因素影響草地牧草的產量、品質和植物學組成;反之,這些因素又受草地牧草屬性的影響。所以,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很難加以區分。此外,許多影響還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環境狀況(氣候與土地)的影響。
(一)采葉
家畜在草地放牧,主要是採食牧草莖葉,因此對牧草產量、牧草營養物質、牧草繁殖、草地植物學組成諸方面產生影響 。
1.采葉對牧草產量的影響 放牧家畜採食牧草莖葉,從放牧草地獲取營養物質,採食的次數和高低,直接影響牧草的分櫱與葉面積指數。葉片是牧草製造養料的器官,葉面積與光照、溫度等因素一樣,直接
影響著牧草光合作用的速度。據測定,不同種類的牧草,光合速度為每小時製造0.8—1.8g糖/m2葉面積。在過度放牧的情況下,牧草葉面積不斷減少,有時甚至全部喪失。這樣就使牧草減少或失去養分供給的來源,此時牧草只能依靠貯藏營養物質進行生長,使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嚴重時便招致牧草死亡。
2.采葉對根系的影響 牧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是統一的整體,放牧對牧草地下部分(主要是根系)生長發育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根與牧草的莖葉生長有相互依賴的關係,根從莖葉獲得碳水化合物的供給,而莖葉所需水分、養分則從發育健全的根系得到保證。一般來說,在過度利用的情況下,牧草根系變短,根量減少。在牧草生長盛期,過度利用會導致根系向上生長,根系的功能隨之而減退
3.采葉對牧草繁殖的影響 頻繁采葉對牧草的繁殖也有一定影響。反覆放牧的結果,牧草生殖枝幾乎全部被牧食掉,牧草正常的貯藏物質的積累也因此而遭到破壞,妨礙了種子的形成。過度放牧的草地,牧草在春季要晚4~7天產生生殖技,完成結籽也要延遲6~10天。過度放牧對牧草營養繁殖同樣產生重大影響。頻繁連年極度放牧,抑制了營養繁殖器官根莖的生長發育,作為生命活力重要指標的根莖重量減少。據呼盟草原站資料,如以適度放牧的根莖重量為100%。則過度放牧為61.5%,極度放牧則為28%。
4.采葉對草地植物學成分的影響 研究表明,放牧密度與時間對草地植物學成分具有很大影響。在放牧下,草地植物學成分將出現重大變化:草群中高大草類減少並逐漸消失,此時為下繁草的生長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以種子繁殖的草類數量大大減少或完全消失;適口性好的牧草數量減少或消退,而適口性差牧草和家畜不食牧草的數量增加;草群中出現蓮座狀植物、根出葉植物和匍匐型植物。因為這些植物不易被家畜採食,對放牧有較強的適應性,在某些地段可使草群中灌木增加。
(二)遺棄牧草
在放牧過程中,家畜除採食牧草的莖葉外,總伴隨採食行為把植物整株從土中連根拔出,把發育中的草莖和它們的葉鞘撕裂,把它們不吃的草弄碎和遺棄。在各類放牧草地上,放牧後都能看到被拔出的和被遺棄的植物殘體,這些被遺棄的植物很可能一部分被草地動物用作築巢的材料,但大部分被白白浪費。
(三)畜蹄踐踏
家畜在草地放牧生產過程中,無不通過畜蹄的踐踏對草地的狀況產生重要影響。畜蹄踐踏對草地植被與土壤的作用,使草地的植物特性、土壤理化特性發生改變,從而對草地產生影響。
1.踐踏植物 踐踏對草地的影響常常可從牧草上看到,其對植物的直接影響是在家畜奔跑走動中可把植物踩碎、碰傷和折斷。據研究,在相當於正常放牧強度的情況下,多年生黑麥草和草地早熟禾非常耐踐踏,而紅三葉則非常敏感。在單播草地上,抗踏種類的產量只減少5%,而敏感種類的減少則可高達50%。混播牧草依草地植物學成分變化總產量只減少5%~ 10%。在潮濕情況下,踐踏對草地的影響最大,而在夏季乾燥條件下影響最小。有人認為,在牧草生長早期適度踐踏和倒伏能增加牧草產量,但在花期和結果期,踐踏和倒伏將導致草地明顯減產。
2.踐踏土壤 家畜在草地放牧行走時,它們的重量對土壤產生壓力,畜蹄也會使草地表面的土壤產生位移與滑動。家畜體重的物理壓力導致土壤緊實,畜蹄的踐踏使表全鬆散和易受侵蝕。
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對草地土壤而言,家畜的站立對草地所產生的靜壓力,並沒有超過土壤的支撐能力。當家畜在草地上行走或跑動時,其對土壤的壓力往往超過土壤的承壓能力,結果使乾燥的土壤表面碎裂,微濕的土壤緊實,潮濕的土壤變形。壓實使土壤孔隙度變小,密度增大,從而導致土壤的透水性、通氣性、蓄水能力、根的穿透深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大大減弱,最終導致草地退化,生產能力下降。
(四)排泄糞尿
放牧家畜的糞尿對草地牧草的產量、質量、適口性和植物學成分均有局部影響,但對草地的總體影響不十分明顯。
1.營養物質的歸還 據測定,在放牧過程中由家畜排泄糞尿而歸還給草地營養物質的總量約為:氮 100~150kg/hm2,鉀 75~125kg kg/hm2,磷 10~20 kg/hm2。其量的大小取決於放牧頻率、放牧家畜的大小和年齡及牧草的適口性和化學成分同正常施肥量相比,這些數量貌視很大,但並非所有這些營養物質都是可自由利用的。其利用率主要取決於歸還的養分種類和方式,大約 60%~ 70%的排泄氮和 80%~ 90%的以尿排泄的鉀可自由利用。其餘部分則以糞的形式存在而被草地緩慢利用。養分的利用率還受牧草消化率與成分的影響,通常尿中的磷很少,糞中的磷雖然決定於牧草含磷量,但它被利用的速度是最慢的。
2.影響草地利用面積 在一年中,大約有 4%~ 20%放牧草地的面積會在一定時間被畜尿覆蓋,覆蓋率的高低則取決於放牧強度和家畜種類。在這樣的覆蓋率下,牧草可從尿中獲得相氮和鉀的養分供給。尿中這兩種營養物質均可自由地被利用,由於這些養分的轉入則可緩慢地刺激牧草生長達6個月之久。不足之點是有時會對牧草生理產生毒害作用,被污染的牧草通常在兩個月內也不為家畜所採食。每年被家畜糞塊覆蓋的放牧草地約占總面積的1%~5%。就整體而論,對放牧草地有積極的影響,亦有不利影響的一面。放牧強度和放牧管理的差異、原土地肥力與施肥的差異,常常產生相同的結果。
食禾草動物
食禾草性的動物包括偶蹄目:如牛、羊、鹿、駱駝、羊駝、河馬;馬;白犀牛;兔類;袋鼠;部分齧齒目:如天竺鼠、豪豬、水豚、旅鼠、草原犬鼠;陸龜;蚱蜢。
食禾草性的動物通常在食物鏈的底段,以自然界中的植物為主要的食物,它們將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無機元素轉化為自身所需的能量,合成脂肪等。
食禾草性的動物從地球生物誕生起就立足到現在已發展成數量非常龐大的生物體系,它們通常性格溫和,不具有主動的進攻性,但為了防禦食肉性、雜食性動物的進攻,它們有很好的防禦性,皮質很厚或具有很好的偽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