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與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1995年由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工程研究中心,依託中山大學籌建而成。現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昕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品與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學)
- 外文名: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food and heal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Zhongshan university)
- 時間:1995年
- 類型:工程研究中心
- 依託:中山大學
研究方向,主要成果,團隊建設,開放合作,
研究方向
工程研究中心始終堅持面向生物技術、微生物藥物工程、功能性保健食品及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前沿,面向國家在食品與健康領域的戰略需求,長期致力於“治末病之病”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技術、功能活性物質、菌物生物學與微生物藥物工程等。
主要成果
(1)首次提出一套適應對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網路調理的學者靈芝康復調理方案並實現學者靈芝系列產品產業化;從紫芝、赤芝孢子萃取富含三萜類化合物等脂質活性物質,通過誘導人巨噬細胞的活性而產生抗腫瘤免疫應答,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相關論文已在《Phytotherapy Research》、《Cancer letters》、《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
(2)獨創以免疫應答調控進行誘導治療愛滋病的新方法,從天然物中篩選並分離出對輔助治療愛滋病療效確切且無毒副作用的組方進行臨床觀察,作為抗病毒的輔助藥物,能阻止間斷期病毒載量的反彈並促進CD4細胞數增長。(3)開創性提出全天候圍欄式蝠蛾屬昆蟲牧蟲工程技術體系 — 冬蟲夏草菌控釋技術體系 — 冬蟲夏草孕育工程技術體系為主線的研究思路,在青藏高原色季拉山海拔4200米 高寒灌叢冬蟲夏草適生地建立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為實現青藏高原冬蟲夏草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的實施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4)從青藏高原不同產地採集新鮮冬蟲夏草分離出多株中國被毛孢及共生菌等菌株,首次提出多菌共生動態低溫變溫菌絲培養協同積累次生代謝產物的創新技術方案,獲得與天然冬蟲夏草活性成分相媲美的菌絲體培養物,為緩解腫瘤患者康復調理過程輔助藥物冬蟲夏草來源的緊缺提供了價廉物美的新資源。
(5)率先在南疆塔克拉瑪乾沙漠腹地建立中山大學西部荒漠改造與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發明了微波濕法加工工藝,使肉蓯蓉活性成分苯乙醇苷類成分含量比傳統加工方法提升了10~50倍;提出了通過生物催化轉化生產毛蕊花糖苷單體化合物的工業化技術方案,大幅度提升了管花肉蓯蓉的套用價值。
(6)率先提出次生代謝產物消長調控理論,首創改善紅曲菌培養環境和調控次生代謝產物消長新工藝,獲得了對調理和降低人體三脂和清除血脂垃圾以及降低膽固醇具有顯著功能活性的組方。獨創從大豆胚軸提取高活性類植物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工藝並開發成功品質卓越的保健食品,對顯著提升維持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正常、緩解更年期症狀發揮積極作用。
(7)在粉末化脂質體、微球等超微粒子研究和藥物設計現代製造工藝上取得重大突破,採用天然磷脂膜包封的粉末化脂質體生產的學者湯茶對防治脂肪肝和降低三脂、膽固醇、防治糖尿病和通過血腦屏障防治腦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顯著藥理功效。
(8)獲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3項等10多項獎勵;申請專利110項,獲得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授權的發明專利近100 項;4項成果通過技術鑑定。
團隊建設
工程研究中心擁有一支富有創新力的高水平研究隊伍。現有固定人員34人,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4人。近五年來培養碩士研究生20餘人,博士研究生10餘人。
開放合作
工程研究中心已創辦多家高技術企業在西藏、新疆、內蒙、福建、深圳、廣州已建立產業化基地;主持設計多項 GMP 大型現代化生產線重大項目工程,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著名品牌的10多項具有功能活性和療效的藥食兩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