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倉,經外奇穴名。出自《醫經國小》。別名血門。位於上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左右旁開3寸處,即中脘穴兩側各3寸,左右計2穴。淺層布有第7、8、9胸神經前支的外側支和前皮支,深層有第7、8、9胸神經前支的肌支。主治婦人腹中血塊,急性胃炎,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胃痙攣等。直刺0.5-1.5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別名:血門
- 出處:《醫經國小》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附註,相關論述,
定位
位於上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左右旁開3寸處,即中脘穴兩側各3寸,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淺層布有第7、8、9胸神經前支的外側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淺靜脈。深層有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7、8、9胸神經前支的肌支。
主治
婦人腹中血塊,急性胃炎,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操作
直刺0.5-1.5寸,局部沉脹感,有時放射到臍周,留針30分鐘;灸5壯,或溫灸10-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胃痙攣,慢性胃炎,月經不調等。
附註
①奇穴名,《中國針灸》定位於中脘旁開3寸,與血門同位。
②經穴別名,出《聖惠方》,即胃倉。
③推拿穴位名。位於兩頤下。《幼科推拿秘書·穴象手法。穴道圖像·穴在面者》:“食倉穴,在兩頤下” 。
相關論述
《醫經國小》:“漏經穴法:……血門中皖傍三寸。”
《中國針灸學》:“中脘旁三寸。灸十五壯。主治婦人腹中血塊。”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云:“食倉,奇穴。臍上四寸,外開三寸。針五至七分。灸五壯。主治婦人腹中血塊;亦治急性胃炎、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胃痙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