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鶴拳是傳統拳術,屬於南派鶴拳中的一種。飛鶴拳“通之為飛”,所謂通就是舒展之意。飛鶴拳的特點是比其他鶴拳更為形象、舒展、大方。飛鶴拳多模仿鶴的飛翔、跳躍、展翅拍擊等動作,吸氣上提似飛,常以聲助力,動作形象優美。飛鶴拳跟其他南拳一樣,身法上也講吞、吐、浮、沉,兩臂的動作較多,有如鶴翅拍擊水浪之勢。
飛鶴拳是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港澳台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地的一種傳統武術。其精闢的拳論和豐富多姿的拳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尤其是它創始和演繹過程中神話般的傳說,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鶴拳
- 分類:拳術
- 地區:中國
基本介紹,拳法特點,歷史記載,招式動作,基本功,呼吸方法,技擊要領,勁力用法,身體要求,代表人物,
基本介紹
飛鶴拳是拳術中南派白鶴拳中的一種。“通之為飛”,所謂通就是舒展之意。派飛鶴拳在白鶴拳基礎上,模仿鶴的飛翔、跳躍、展翅、拍擊等動作衍變而來。因吸氣上提似飛,有舒展之意,吐氣伴有發聲助力,故稱“飛鶴拳”。
該拳由練功方法、套路演練和技擊欣賞三部分組成。練功方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練手法為主,也可配合鴛鴦圈練習,講究吐氣發勁;套路由三戰、四門、八步連組成,手法善用勾、摔、點、擊、蓋、壓、剪、彈等。身法講究吞吐、沉浮,兩臂動作較多,形如鶴翅拍水擊浪之勢,動作形象、優美,舒展大方;其最大特點是步法上要求兩腳尖內扣的雙扣步即所謂“包馬”。技擊方法鮮明,攻防含義突出,勁力發放兇猛。拳譜云:“飛鶴動作最優美,展翅跳躍凌空飛;出手發勁抖手臂,吹氣長鳴聲助力。
拳法特點
飛鶴拳的特點是比其他鶴拳更為形象、舒展、大方。飛鶴拳多模仿鶴的飛翔、跳躍、展翅拍擊等動作,吸氣上提似飛,常以聲助力,動作形象優美。
飛鶴拳跟其他南拳一樣,身法上也講吞、吐、浮、沉,兩臂的動作較多,有如鶴翅拍擊水浪之勢。
飛鶴拳在套路上分三戰、四門、八步連等,在莆田市民間還有流傳“磨技(磨基)”,極似太極拳的推手練習。方法上也有單手和雙手的練習;此外還有技手(基手)的練習,常有“打人靠技手”的說法,可見基手練習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基本訓練中也以三戰為主。
飛鶴拳在套路上分三戰、四門、八步連等,但也以三戰為主,所謂的“學到老練到老”,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三戰不單純是個套路,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練功方法,如對培養正確的發力有很大的幫助。訓練時步法上要求兩腳尖內扣(福建人稱之為“包馬”)。 步法訓練以梅花樁為主,技擊時進退變化似三角馬。
手法上有擊、勾、摔、點、貼、蓋、壓、剪、彈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樣講五行變化。
飛鶴拳與其他鶴拳的根本區別有三點:
1.飛鶴拳的動作多模仿鶴飛行和走路的各種動作,故其動作比其他鶴拳形象逼真。
2.飛鶴拳訓練時兩臂象徵著鶴鳥的雙翅,出手時雙手肌肉高度緊張,兩手不斷地發出一陣陣地顫抖之勁,有時還發出長鳴之聲,以發聲助發勁。
3.飛鶴拳多以鼻吸氣,以口呼氣。吸氣時氣沉丹田,應保持有上提之感,有助於發勁。
歷史記載
“鶴, 陽鳥也,而游於陰……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頭赤。食於水,故其喙長。棲於陸,故其足高。翔於雲,故毛豐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頸以納新,故壽不可量……鶴之上相,隆鼻短口則少眠,高腳疏節則多力,露眼赤睛則視遠,風翼雀毛則喜飛,龜背鱉腹則能產,輕前重後則善舞,洪髀纖趾則能行。”(《東周列國志》“衛懿好鶴”)南方多洲渚,百鳥好繁衍,庶人甚愛鶴,常仿其行形意。
明末清初,閩福寧府(今福建省寧德地區的霞浦縣)北門外方家村,有位武師姓方名掌光字種公(祖籍浙江省麗水市),有女方七娘,天生麗質,聰穎過人。七娘幼時,種公把她許配給鄰里親友的兒子為娃娃親。兩親家情趣相投,時常談拳論武。有一天,他們酒後切磋武藝,方種公不幸被對方失手誤擊,傷勢嚴重,後不治身亡。七娘悲憤萬狀,誓報父仇,終因女流,力不從心,報仇無門,只得不時仰天痛哭。
一天清晨,七娘思親精神恍惚,忽然聽到大院外傳來一陣陣“喔!喔!喔!”的鶴叫聲,其鳴悠揚。七娘驚奇,急忙跑出大院,但見一隻大白鶴落在一棵大樹幹上,一邊洗翅抖翼;一邊叫喚不停,大樹顫慄,落葉紛飛,尋思白鶴運勁,竟能以聲助力,真是世上罕見;欲試白鶴的功力,於是她;舉杖趨向白鶴,對正它的天庭使勁劈蓋而:下,鶴臨危不懼,機靈地醉身晃開,乘勢揮翅刷杖,七娘貪前仆地,鶴自巋然不動。七娘即起,又執杖看好目標橫掃而去,鶴敏捷地吞身躲過,借力張膀掃杖,七娘失足側倒,鶴依舊泰然處之。七娘大怒,再次端杖瞄準它的腹部頂刺而上,鶴速提襠避之,順便飛腳踢杖,七娘落空仰翻在地,只見白鶴一聲長鳴騰空而去。七娘無比驚訝,頓悟此為仙鶴指點,遂當空拜謝。
七娘與白鶴的三次較量中,鶴以靜制動,用巧妙的身法,即醉身、吞挪、提襠縮骨躲過七娘諸般杖法的進攻,又後發制勝,以精湛的招數,即承接、掩掃、彈踢使得七娘前仆、後仰、東倒西歪。白鶴拳里從“三戰”轉“四門”的技擊精微盡在其中。 七娘如獲至寶,日夜揣摩,穎悟鶴法,經三載苦練,武藝已十分嫻熟,便來到夫家討戰。她的公公再三賠禮道歉,懇求寬恕,七娘報仇心切,怒不可遏,右手早已虛晃閃擊,對方迫於無奈,急忙左拳架起右拳衝出,七娘就勢纏住提拳,左側身挪過邊門,避開直拳,上張膀開翅,下鏟踹彈踢,對方受創踉蹌後退,七娘飛騰而人,大喝一聲,滾身送出連環穿心掌,頃刻之間,仇人倒地斃命。父仇雖報,但七娘的生活更不平靜。由於封建倫理的束縛,以及親人們的勸解,她還得依照婚約嫁到夫家。洞房花燭之夜,七娘和衣就寢。新郎掌燈看書,好不容易熬過子夜,怨恨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飛快地拔出掛在壁上的寶劍,看準七娘的腦門狠劈下去,誰知七娘早有戒備,倏地綣縮轉身,以褥擋劍,躲過鋒芒,被窩裡飛出一腳踢中劍把,再崩一腳命中心窩,真是不怕千招會,只怕一招熟,可憐新郎不堪一擊,命喪黃泉。
此時的七娘,悔恨交集,自覺罪孽深重,從此深居簡出,修心養性,改過自新,後拜一位道人為師,始創白鶴拳,被鄰里鄉人譽為“白鶴仙姑”。白鶴拳里的經典拳法有鶴道共鳴、裡應外合的“八步連”套路。該套路以恢弘磅礴的氣勢,意氣風發地演示了吸氣揚清、貫氣增氧、理氣和脈、養氣蓄銳、吞津潤澤、呼氣淨濁、蕩氣舒筋、振氣生力、閉氣握固、開聲助威的有氧氣功。白鶴拳的傳統拳法還有動感靈氣、活潑生機的“中框”套路,此套路以中低架勢,形象逼真地展示了飛鳴宿食、吞吐浮沉、橫直頂的(出控制)、搓摩抬撞、蹦撲穿插、洗翅抖翼等白鶴的生活習性以及剛柔相濟、騰挪閃展、手似弓矢、步如風驅的“柔箭”等技擊法,從而世代傳承。
清朝雍正年間,南少林寺被毀,眾僧各自逃生,鐵珠長老幾經周折到了福建省閩侯縣的青口鎮,最終落腳在福州市郊區義序鄉高蓋山高官堂,回歸佛門廣收弟子傳教少林羅漢拳。時光流逝,到了十八世紀初,高官堂出了一位高僧能飛檐走壁,綽號“鐵腳長老”,八閩大地無人不知。且說永春縣的白鶴拳嫡傳林世鹹,素知“鐵腳長老”身手不凡,專程來拜訪。他趁著雨夜上山借宿高官堂。林世鹹發現寺廟的後牆牆沿十分光滑,推測是長老時常越牆進出寺廟留下的痕跡,又發現寺廟裡的石柱、石墩油光發亮,而且屋頂的瓦片十分稀疏,認定是長老練功掃踢撞擊震動所致,便對長老說:“石墩是呆物,任人擺布,人可運勁,見動以氣行力,不妨試試。”於是站樁運氣,讓長老掃踢,果然落地生根,絲毫未動。再經一番切磋,長老未占半點便宜,心裡非常佩服,願與林世鹹結拜兄弟。這一幕幕竟被他的愛徒潘嶼八看得真切。數天后,林世成告別返鄉,潘嶼八代師送行,到了烏龍江邊,眼看林世鹹就要渡江,潘嶼八慌忙下跪拜師,殷情難卻,林世成迴轉潘家。
招式動作
基本功
三戰 “三戰”為鶴拳的基礎套路之一,動作雖簡,內容卻至精至微,包含著鶴拳的技、理、法,通過“三戰”的練習,不但可以規範動作,了解本拳攻防基本方法和風格,而且也是一個極好的功力組合訓練。“拳好三戰里找”歷來各名家無不對“三戰”嚴加修煉,演練時充分體現了鶴拳的彈抖,如果在練習本套路之前,能有扎馬(也稱站樁、站馬)的基礎,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三戰”,意即頭正、身正、步正。其常用的馬法為“三戰馬”,也稱“三角馬”或“三七步”。 拳譜云:“教徒之法必以三戰為先,端正為務,然後練其手足相應,兩骨出力一氣串出,此‘沉’一字也。‘沉’乃是三骨串插推叫身力,呼吸出勢,威如虎,非人可比也。”
待練習熟練後,三戰可以化為兩人的對練的“撥技”練習,有雙手的,也可單手對練,其奧妙練者自知。
飛鶴拳也跟其他鶴拳一樣,初學時除站極立馬之外,就是要求練三戰。“三戰”應是“三正”:頭正。身正、馬正。也有人說“三戰”應為“三箭”,“三箭”即是“三變”:手變、身變、一步變。我們說,這兩者在鶴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正”是拳術中基礎的基礎、只有在牢固掌握“三戰”的基礎上才談得上“三變對,“三變”是在“三戰”的基礎上更提高一層。而只有練好了“三變”,才能出手制勝。飛鴻拳初學者,首先要練的是樁步與動作的穩健、練蔡地生根的包馬。變的是梅花極的步法,練的是三戰之身步。飛鶴拳要求運動時每個動作都要穩如泰山,輕如鶴戲水,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三正”。練“三戰”和“三箭”只有堅持冬練三久、夏練三伏,使自己的身體素質適應於這一拳種的運動量,才能使自己在團建立起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靈活多變的條件反射。’才能做到動步必是包馬、梅花樁,動身必定是“三正”。遇敵時能用“三變”制勝。這好比一個駕駛員,當他開動汽車時,首先必用腳踩離合器。由於駕駛員天天如此操作,就形成了這種條件反射,他不管在任何危急情況下,不管如何突然。駕駛員總忘不了踩離合器後才剎車,他決不會先剎車後才踩離合器,這是長期訓練中形成的一種運動性條件反射,建立起這種條件反射也就是飛鶴拳里所要求的基本功。拳訣說:“練武不練功,到者一場空。”就是說基本功是武術之源,是武藝之根基。練好其根基可為今後掌握拳術和高深的技擊技巧提供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條件。如果練拳不練功,你就是學會了很多套路,學了很多技擊技巧,也。是無用的。這好比牆上的蘆葦,雖然也有根,但由於根子淺,根足無力,故有“習拳先站樁,練武先練功”、“拳好三戰找”之說。
南拳特彆強調統拉功。武術中的柱功有好幾種,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拳種有其不同的樁功,其要求也就自然不一樣。飛鶴拳與其他三種鶴拳明顯不同之處是,它多仿效鶴的飛行和跳躍的動作,故飛鶴稱之為“走架”。所以它的極功並不要求練得靜止穩定,應練稍動的柱功,即所謂“動中求靜”的樁功。這種稅功是來用流傳的傳統方法,如“包馬”、“梅花樁”等來訓練的。飛鶴拳樁功的訓練應很好地配合呼吸。呼吸應深長有力、氣沉丹田,且氣應有意識地上提,使氣鼓盪,在緊張運行時仍能保持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取浮有助於飛、沉有助於穩之意)。飛鶴拳的呼吸方法大多以鼻嘆氣,日呼氣,這與它的拳勢激烈。動作舒展大方的運動規律也是分不開的。
飛鶴拳的呼吸,只有經過長期訓練.論年不論月,才能達到浮中不躁,浮中有沉。也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使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特別是使呼吸器官能適應本拳種的運動要求。
呼吸方法
飛鶴拳運動的呼吸方法比起其他南拳較為特殊,大多用鼻孔吸氣,用口呼氣,而且是在發聲時同時將氣呼出。它包含有武術中的“沉氣”和“提氣”方法。它的運氣方式是:吸氣時應深長有力,當氣體吸進時應氣沉丹田,通過隔肌與腹肌的運動使腹腔內臟產生相應的蠕動。氣體在體內運動時,使腹內產生有微熱感,使胸部、腹部充實、圓滿並富有彈性。這樣在運動時就自然會降低人體的重心,使人體易於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穩健。落地生根。就在這氣體下沉的同時,大腦應有意識地指導將氣迅速地上提,這時腹壁肌向內收,胸腔就會不斷地擴大。這樣呼吸就會深長,會提高人體的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這兩種方法不斷地交替進行,時間久後就會做到沉能落地生根,浮能上提,有飛之意,使動作輕靈、敏捷。由於飛鶴拳拳勢激烈,運動量大,在發勁之時,肌肉強有力地收縮,不斷地發出顫抖之勁,再加上時而還用喉發聲,以聲助力,所以,運動時對氧氣的需要量相應地也就增加。如果沒有很好地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運動起來就會出現氣急,運動速度不快。活動時人體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使動作不協調,運動效果也自然會下降。所以說,在不同情況下,針對不同動作,如何協調地配合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是學好飛鶴拳的關鍵。
技擊要領
飛鶴拳在技擊時也是講短打, 講五行變化。近戰能做到步步逼近對方,手到步到勁即到。由於在內勁的支配下,五行變化時能不斷地改變對方的身體重心,處處步步控制對方的重心,使之不穩、傾跌。使對方不知我手如何變化、何時何處而發,使對方想還手又不見我手。想變手又變不動。想退又退不得,時時處處受制於我。反之如果運動員自身沒有一定內勁的話,那出手時後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剛手時,我也出剛手。因內勁不足,剛不過人;如出柔手,也會因內勁不足,柔被剛制。那樣就只得被動地隨人變而變,被動地被人所牽制,最後被擊敗。練過武術的人都知道,武術並非光有勁就能制勝,它還得靠自身變化的靈敏性。當然,一個運動員的靈敏性並不是身體內部固有的,特別是武術這個項目,它完全靠長年累月刻苦鍛鍊出來,並且是在運動員掌握了各種動作的高度技巧後才會產生的。所以,運動員只有正確熟練掌握各種運動技能,靈敏才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突出。
勁力用法
內勁對於武術運動員來說是必木可少的。任何拳種,任何流派,對於內勁都有它們自家獨特的要求。不同拳種有不同的技擊方法和用勁方法。、飛鶴拳要求的是一種“顫勁?,只有練習者身上具備了這種勁,練起飛鶴拳來才會使動作變得輕巧、剛柔、虛實有分,才會使人感到你的套路運動起來很有份量,不會飄浮、鬆懈無力或僵硬死板。技擊時,才能做到出手如神,變化無窮,如同武術家們常說的那樣“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捲殘雲。”
飛鶴拳的“顫勁”,是以意貫注,以氣運行,以聲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縮,從而發出一種“顫抖”之勁。這種勁並非全是剛勁,它是剛中帶柔,柔中有剛,總的說來是偏剛。飛鶴拳運動起來既有它的堅韌性,又富有彈性。
這種飛鶴拳的“內勁”,柔時很有韌性,剛時極其堅硬,出手時有壓倒一切對手之勢。
飛鶴拳的內勁,在技擊時從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擊時它具有特別的功效,是隱於內,而不象練套路時那樣顯於外,故有“聽勁”之稱。它能隨人之勁力分量而變化,隨人之動而動,隨人之變而變。能知人之動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動力分量。
由於內勁的充沛要結前於、眼、另·沽·少””“叢”‘之變化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妙勁”,輕而不浮,即稱之為“飛”。它是一種剛柔結合的巧勁,技擊時手到勁即到;與對手相遇時能使對方引之即來,送之即去。
飛鶴拳在技擊時也是講短打,講五行變化。近戰能做到步步逼近對方,手到步到勁即到。
練過武術的人都知道,武術並非光有勁就能制勝,它還得靠自身變化的靈敏性。
當然,一個運動員的靈敏性並不是身體內部固有的,特別是武術這個項目,它完全靠長年累月刻苦鍛鍊出來,並且是在運動員掌握了各種動作的高度技巧後才會產生的。所以,運動員只有正確熟練掌握各種運動技能,靈敏才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突出。
一個高水平的飛鶴拳運動員,既要有高度的靈敏素質,也要有足夠的勁力。只有靈敏,沒有足夠的內勁,“武術”這個項目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勁力,沒有足夠的靈敏,在技擊攻守中同樣地也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所以靈敏與勁力是缺一不可的。比如散打,它對靈敏、勁力的要求都很高。它不象武術中表演的對練,對練是按預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來進行練習。而散打就不一樣。當雙方對陣時。由於雙方都未知對手之分量,而雙方學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別是不同的拳種,有它的不同手法變化工而且在對打中,要在一剎那時間裡,速破對手而變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靈敏與勁力的。
俗語說,“千拳歸一路,打人只一著”,“拳術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難防”。何況在技擊時,雙方的動作變化都不是在預料之中,而是千變萬化,要在一剎那時間裡隨機應變才能制勝。平時要有高度的靈敏與勁力,才能在交手變化中做到精確地判斷、準確地應付,“剛來柔克,柔來剛制”·
身體要求
飛鶴在訓練對身體各部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分述如下:
1 頭部
飛鶴拳三戰即三正,第一正就是要求練頭正,即在任何情況下應保持頭部自然中正,不要搖頭晃腦,左歪右斜;面部也應保持自然。
飛鶴拳不但要求運動員頭部要正,而且要求其頸部要穩,故拳諺有“頭要頂,項要穩”。只有頭頂,項才會穩,人體各部才能保持正直。在頭部保持正直的情況下,項部也須正直,而且要鬆柔,這樣才能使頭部靈活。
頭、項正直靈活,眼睛就能左顧右盼。在武術運動中,武術功夫的深淺、好壞,並不是由面部的喜、怒、哀、樂來表現,而是取決於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眼是體現精神面貌的重要標誌,眼神可將運動員內在的東西充分地表現出來,使之動作更加有生氣。
武術家們常說“功到自然成”,待功夫到家之時,練起功來,兩眼自然有神,故有“眼能傳神”、“眼睛是靈魂的窗戶。眼睛能體現一切”之說。
飛鶴拳還要求運動員做到“眼似電”,也就是說要求武術運動員的兩眼要如閃電般地迅速、敏捷,做到手到眼到,手眼相隨。只有做到“眼似電”,才能達到“拳如流星”。飛鶴拳還要求運動員做到“蛇鷹眼”,即要求兩眼練得如蛇和鷹的眼睛一樣地靈敏、銳利。
眼神的作用在武術家的散打中最為突出。當雙方攻擊手對壘時,雙方的眼睛都要密切地注視著對方身體的各個部位,只要一方動作稍作微小的變化,另一方就會做出準確判斷,隨之做出相應的反擊。
總之在訓練時定要注意頭、眼、項三部動作的準確與配合。
2 上肢各部
上肢包括肩、肘、腕、手四個部分,一般都簡稱為“手”。飛鶴拳這一拳種將手分為根、枝、葉三節:肩為根,肘為枝,掌為葉。它要求三節要節節貫通,訓練時形成一個整體。如一棵樹的根、枝、葉一樣連在一起。植物是根吸收土壤里的養分,後經枝送到葉,才能使枝葉茂盛。人體上肢這三個關節也正是這樣,肩部關節接收人體傳送來的勁力,由肩部傳送到肘、腕關節。只有節節貫通。人體發出的勁力才能順達梢節,勁力就不會僵硬死板,才會出手自如。當然,這也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持之以恆的鍛鍊才能做到的。
只有節節貫通,緊密配合,技擊時上肢的手法才會越出越奇,變化無窮。如果再有一定的硬功,出手就能達到忽而如棉、忽而如鐵的程度,使中節肘前能呼掌、後能應肩、遇敵步步能解。
飛鶴掌要求練好靈活多變的雙手,再配合好手法、步法、眼法,技擊時就能使對手進不得勢,退難脫手,並能引對方進攻之力為我力,引進攻之勁為我勁。
3 軀幹部
軀幹部包括胸、背、腰、腹、臀。
軀幹部是人體重心之所在,它是人體一切運動動力之源。四種鶴拳都要練丹田功,呼吸特點都是由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呼吸要求深長、均勻、有節奏,故身法上都要求其稍含胸,因為含胸更有利於使呼吸深長細柔。
腹部的變化是伴隨著腹式呼吸而變化的,時而實,時而滿,滿而圓。在一般情況下,吸氣時腹部挺出,在腹部內收時要求收而實,同時配合提襠吊肚,使內氣充實,這時訓練者就會感到自身像貯有無窮之力。呼氣時不要將肺內氣體一呼而盡,應保留有一定的餘氣,使腹內保持充實、圓滿有彈性。
腰部是全身運動及身法變化的關鍵。重心穩定與否也取決於腰。只有腰部松正,才能使身體各個部位保持正直而做到“三正”,正如俗話所說:“練武不練腰,終究藝不高。”
腰部對推動勁力到達身體各部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意識地注意腰的運動,對掌握拳術以及對健身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飛鶴對臀部的姿勢要求不凸而收且要松正,形成整個上身的穩固坐盤。
4 下肢各部
人體的下肢各部。對飛鶴拳來說要求練起襠、胯、膝、足四大部分。
襠的訓練對鶴拳來說是很重要的。飛鶴練習吊襠,不但在套路上要注意練,而且在平時也得注意練,特別是早上起床後常要配合腹式呼吸練吊襠,即在吸氣或呼氣的同時應有意識地保持提襠,這樣長久練習就會使襠圓實。襠的圓實就會使元氣更加充足不松。
胯要求放鬆,胯放鬆能使腿靈話。武術家們常說:“練拳不練腿,到老還是冒失鬼。”可見武術家把對下肢各部位的要求是擺到何等重要的地位。拳諺說:“步不穩則拳亂”。根基不穩。上肢的變化就更談不上了。
飛鶴拳多仿效鶴的飛翔、跳躍,時常出現單腿獨立的平衡動作,需要單腿負擔全身的重量,還要保持“三正”,而且要變化自如。因此,飛鶴拳對下肢的訓練要求是很高的。
代表人物
陳漢雄的傳承是大大不同與其他鶴拳的武師。福州的第一傳人大約是為農戶,家中只有一子,鄰居生三子,覬覦他家田產,恃有武功,屢屢挑釁。為護家產,他便出門學武,四處訪師,最終在一座偏僻的寺廟中看見一位和尚夜半練武,便上誠懇前拜師。和尚就收了他,也大致跟他講了他的來歷。和尚是清末一位八旗子弟,姓佟排行第三,喜好武功,一日比武,將一位高官的兒子打死,因此拚命往南方逃亡,並出家為僧潛藏起來。學成後回到家中,一日隔壁鄰居又在田頭挑釁,待他們兄弟靠近,他就一伸手,將打在田頭的木樁用掌力吸起。鄰居看了大驚失色,從此不再尋事。漸漸有名後,他又在福州設擂台,據說很長時間都沒有對手。也得了外號“東門嗥”(我不會講福州話,最後一個字福州音是hao)大約是很厲害的意思。隨後娶妻生了幾個兒子,漢雄師傅是唯一的傳人,主要是因為他的手掌很大,他老爹就挑選他作為傳人。十八歲就在蒼山區開武館,因為跨區開業,又太年輕,當地武師就上前踢館,隨即被他制服,後來通過武林的朋友的攛掇順利在蒼山立足,娶兩位太太,一位是當時的大學生。據說八十年代,這位師傅很風光的,已經差不多八十八,一次在他家中,一次在金雞山公園,他的兩隻手展開就像很大的老鷹一樣,帶有老虎的威風。一人還能同時和兩位弟子對打。出掌和收拳真是妙到無法形容。武打小說也沒有那么好。練習的時候,飛鶴拳起勢,口中有鶴鳴的咯咯聲,兩手像是要展翅高飛。老師傅前後弓步一站,那個氣勢,徒弟可是比不上。陳漢雄晚景不甚理想,不愛上電視,也不會寫書,兒子不跟他學。
飛鶴拳之三戰動作名稱
請拳
一、鶴出林泉分壓掌
二、雙手捋按鶴撲翅
三、吹顫最急鶴彈翼
四、震羽發力掛按掌
五、白鶴竄草分壓掌
六、雙手捋按鶴撲翅
七、吹顫最急鶴彈翼
八、震羽發力掛按掌
九、老僧披袈斜飛靠(左)
十、震羽發力掛按掌(左)
十一、吹顫最急鶴彈翼
十二、老僧披袈斜飛靠(右)
十三、震羽發力掛按掌(右)
十四、吹顫最急鶴彈翼
十五、青龍滾水身顫勁
十六、上馬標手如箭發
十七、青龍滾水身顫勁
十八、上馬標手如箭發
十九、疾步蝦退朝陽手
二十、白鶴彈腿縮身法
二十一、陰陽切掌敵必敗
請拳
一、鶴出林泉分壓掌
二、雙手捋按鶴撲翅
三、吹顫最急鶴彈翼
四、震羽發力掛按掌
五、白鶴竄草分壓掌
六、雙手捋按鶴撲翅
七、吹顫最急鶴彈翼
八、震羽發力掛按掌
九、老僧披袈斜飛靠(左)
十、震羽發力掛按掌(左)
十一、吹顫最急鶴彈翼
十二、老僧披袈斜飛靠(右)
十三、震羽發力掛按掌(右)
十四、吹顫最急鶴彈翼
十五、青龍滾水身顫勁
十六、上馬標手如箭發
十七、青龍滾水身顫勁
十八、上馬標手如箭發
十九、疾步蝦退朝陽手
二十、白鶴彈腿縮身法
二十一、陰陽切掌敵必敗
請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