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和池魚(張惠雯著短篇小說)

飛鳥和池魚(張惠雯著短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鳥和池魚》是張惠雯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江南》2020年第2期。

該小說講述了“我”不得不離開原本“更好更廣闊的地方”,回到故鄉小城照顧患精神病母親的故事。在作者筆下,作為具象的、進入情節中的“鳥”和“魚”,和人物的內心感受、和母與子反覆置換的角色巧妙地呼應起來,渲染出了一種憂傷而又欣悅的氛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飛鳥和池魚
  • 作者:張惠雯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字數:8千字
  • 首發時間 :2020年4月
內容簡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父親的突然去世,使母親精神上大受打擊,陷入失常的邊緣。“我”從外地回到老家,小心而耐心地照顧母親。兩個人互換了角色:前三十年,“我”是她的孩子;現在,她卻成了“我”的孩子。但無論壓力多么巨大、生活多么困頓,只要她的身體和命運仍能和“我”連在一起,這比什麼都好。該小說寫出了現代人面對死亡和衰老時的無奈與無力,同時又寫出了老齡化少子化社會的時代隱痛。

人物介紹

“我”(小亮)
從國小開始,“我”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指向一個目標:離開這個地方,到更好、更廣闊的地方去。而“我”確實做到了。“我”在廣州讀書、生活了將近十年。即便父親離世,“我”的人生軌跡看起來也不會有什麼改變。而母親患精神病、身為人子的責任義務將原本生活在“更好更廣闊的地方”的“我”逐回故鄉小城。家庭的變故與前景的迷惘使“我”的生活始終浸染著一絲憂鬱灰暗的色彩。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在疾病生死面前,人性的矛盾與掙扎往往會暴露無遺。儘管“我”未曾放棄,但長期的生活壓力和精神折磨早已令“我”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母親已從昔日的庇蔭凋敝為難言負擔與壓力之源,將“我”徹底縛為一尾難見天日的“池魚”。
姑父
姑父身材高大、肥胖,穿著一件起球起得厲害的舊毛衣,讓他看起來像頭毛茸茸的熊。因為過於龐大的身軀、渾濁的嗓音,以及脖子上厚厚的肉褶子,他顯得有點兒兇狠,但他其實是個溫厚、容易動感情的人。他知道“我”經濟緊張,給了“我”5000塊錢。

作品鑑賞

在短篇小說《飛鳥和池魚》中,張惠雯關注的依然是家庭關係,罹患精神病的母親和“唯一的兒子”不僅要共同面對病魔、生存的種種困厄與磨難,還要重新調整母子之間的位置,審視雙方不斷發生著的、微妙而不可言說的內心變化。這是張惠雯向來擅長處理的題材:突如其來的變故降臨於家庭生活、個人際遇,她筆下的人物處在恓惶和無助之中,但是,他們的選擇卻並不僅僅囿於倫理和道德,也不完全聽命於傳統和說教。於命運之劫中,他們也曾退卻,也有彷徨,卻總能於不期然間生髮出溫情、堅定與勇氣。這樣一個切入的角度既平常又險峻,若非作者深受古典文學浸淫而又對現代小說技術稔熟於心,若非細節豐沛、筆法從容,很難達成如此可感而又可信的效果。
父親離世一年多,“我”沒有迎來“悲傷慢慢彌合,生活逐漸恢復平靜”,卻迎來了另一件更加令人悲傷的事情:母親生了一種奇怪的病,需要持續接受精神治療,用熟人臉上赤裸裸寫著的話來說,其實就是“她是個瘋子”。從小便一心要到“更好更廣闊的地方”去、並且經過十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快要實現願望的“我”,不得不回到老家,悉心地、日以繼夜地照料母親。就此,“我”的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畫上了一個徒勞而又無奈的圓圈,“飛鳥”變成了“羈鳥”,活魚變成了“池魚”。而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疾病讓母親變成了一個在“我”面前舉動幼稚的孩子——“我的孩子”,她的心智和人生都卡在“靜止和遲滯”中,腦海里充斥著古怪的聲音、古怪的念頭和夢。這母與子之間雙重的角色置換不僅僅帶著溫情,也帶著“詭異和陰險”,一如母親偷偷寫在日記本上那些“來自失序意識深淵”的夢囈般的文字。
飛鳥是母親在難得的、“差不多是正常人”的時候天上飄著的那一片雲。母親的感覺是那么準確,“那塊雲的確像一隻正在飛翔的大鳥,身體舒展”,而此時“乾瘦、像孩子般失去女性性徵的她”也像極了一隻白頭的鳥,隨時可能飛走……“池魚”則來自那個凋敝了的公園裡一個小水池,只因母親年輕時經常來跳交誼舞,正是在跳舞場上遇到的父親,這裡成了她魂牽夢繞的地方。看到水池裡有魚,母親像個孩子一樣尖叫一聲,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她的意識里甦醒了,而“我”則“寧可池子永遠是空的”,因為這些魚要么一次次被人弄死,要么自己在污穢的環境中死去。此時,作為具象的、進入情節中的“鳥”和“魚”,和人物的內心感受、和母與子反覆置換的角色巧妙地呼應起來,渲染出了一種憂傷而又欣悅的氛圍。
張惠雯的文字平實、精當、清澈,這來自她良好的語感,來自她對漢語文字的難以名狀的醉心。她的小說並非以新穎的故事、別具一格的立意見長,卻自有一種處驚不亂的、不慍不火的風範。這知冷知熱的貼切,源於她對筆下人物的準確把握和理解,源於對生活的悉心觀察和體認,更源於作家獨有眼光的強大穿透力。在病魔面前,在生與死的邊界處和“極限”處,考驗的是親情,更是人性。結尾處,“我”在夜間突然無緣無故醒來,隔壁母親的房間裡一片沉寂。悚然起床的“我”找不到母親,世界只剩下一片“巨大的、黑暗的安寧”。原來,母親拿走了我藏著的鑰匙,打開了陽台門,那是一個不許她涉足的地方。如果只有空蕩蕩的陽台,“我的世界就會在下一秒轟然倒塌”,然而母親安然地站在陽台上。“我”走過去,拉住母親的手,緊緊地抓住她。這一刻,一切都鬆弛下來,“我”不僅和母親暫時和解,也和世界、和命運暫時和解了。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9月,該小說獲首屆曹雪芹華語文學大獎短篇小說獎。

出版信息

該小說首發於《江南》2020年第2期,後入選小說集《飛鳥和池魚》。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飛鳥和池魚》
2021年4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21174

作者簡介

張惠雯,1978年生,祖籍河南。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現居美國波士頓。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兩次相遇》《一瞬的光線、色彩和陰影》《在南方》,散文集《惘然少年時》。曾獲新加坡金筆獎、首屆人民文學新人獎、華僑華人中山文學獎、《上海文學》獎、儲吉旺文學大獎、首屆曹雪芹華語文學大獎等多個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