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和池魚(張惠雯著小說集)

飛鳥和池魚(張惠雯著小說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鳥和池魚》是張惠雯創作的小說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4月。

該書將視線收歸於故鄉或舊地,以多種身份的“我”作為敘述主體,撥開往昔的帷幕,勾勒出目之所及、心之所念的舊事故友。張惠雯將目光聚焦於日常生活及其內在維度的本質上,以探求更具普遍性意義的人性問題,儘管她也描繪了人性中鄙薄醜陋的一面,但總體而言,她始終保持著真、善、美的倫理價值追求。於失落絕望中探求愛意與希望、在倫理困境中堅守真善美的追求、為躊躇彷徨的心靈指引迷津,這正是該書中人文關懷精神的內涵之所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飛鳥和池魚
  • 作者:張惠雯
  • 文學體裁:小說集
  • 字數:145千字
  • 首版時間 :2021年4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了作者2018年以來的全新作品,包括《飛鳥和池魚》《良夜》《臨淵》《漣漪》《關於南京的回憶》《天使》等。該書中的作品大多以還鄉為主題,作為敘事者的還鄉人,他們循著回憶的足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在敘述與追憶、尋找與失去、道德倫理與個體欲望、公共場域與私人空間等多重張力當中,通過與故地、故人、故我的三重探尋來關注人心、人性的變化,道出人生無法避免的生活境遇。該書寫的都是地道的、純粹的中國故事,而且大多數是故鄉縣城的故事,也為讀者展現了中國式縣城的現實生存圖景。

作品目錄

1 飛鳥和池魚
2 尋找少紅
3 昨天
4 良夜
5 漣漪
6 街頭小景
7 臨淵
8 對峙
9 天使
10 關於南京的回憶

人物介紹

“我”(小亮)
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身為人子的責任義務和母子間的親情羈絆將原本生活在“更好更廣闊的地方”的“我”逐回故鄉小城。母親精神的異常與前景的迷惘使“我”的生活始終浸染著一絲憂鬱灰暗的色彩。看到池中游魚,母親歡欣雀躍仿若孩童,而“我”卻“寧可池子永遠是空的”。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在疾病生死面前,人性的矛盾與掙扎往往會暴露無遺。儘管“我”未曾放棄,但長期的生活壓力和精神折磨早已令“我”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母親已從昔日的庇蔭凋敝為難言負擔與壓力之源,將“我”徹底縛為一尾難見天日的“池魚”。然而,在小說的結尾,作者還是為這不知期限的困局瀉下一線光亮:“我”於一片“巨大、黑暗的安寧”中焦慮地尋找著母親,擔心她真的會如鳥兒一樣飛走,當她安然無恙地出現在陽台時,“我感到心臟重新在我的胸腔中平穩地跳動”,在“我”抓住母親的那一刻,“我和她又連在了一起,無論是身體還是命運……這比什麼都好”。在那一瞬間,久違的安逸與輕鬆得以復歸,壓抑扭曲的母子關係得到緩和修繕,親情最終平復並超越了平日的幽怨和苦難,渡“我”與生活諒解。
姑父
姑父身材高大、肥胖,穿著一件起球起得厲害的舊毛衣,讓他看起來像頭毛茸茸的熊。因為過於龐大的身軀、渾濁的嗓音,以及脖子上厚厚的肉褶子,他顯得有點兒兇狠,但他其實是個溫厚、容易動感情的人。他知道“我”經濟緊張,給了“我”5000塊錢。

作品鑑賞

還鄉主題
該書中的作品都使用了第一人稱,十篇中至少有九篇包含“還鄉”的主題:主人公從外國回到故鄉(《昨天》《良夜》《天使》《街頭小景》),從外地回到故鄉(《飛鳥和池魚》),從“現在”回到一個記憶中有著特殊意義的地點(《漣漪》《關於南京的回憶》),回到記憶中的童年場景(《尋找少紅》),抑或感受一種離開故鄉之後的命運(《臨淵》)。以張惠雯作為海外華人作家的身份,這些作品也都可以看作關於“本鄉本土”的故事。但張惠雯寫還鄉者的經歷和心情,並沒有因為這樣的語境,就格外表達出一種“思鄉病”。恰恰相反,該書中的人物,已經回到故鄉、身在故鄉,對故鄉卻抱有頗為複雜的心情;其中一位主人公把這種心情明確說出來:“我就像契訶夫小說里描述的一百多年前的人,從彼得堡或是莫斯科回到自己外省小城的家鄉,對一切陋習不滿,變得憤世嫉俗起來。”(《街頭小景》)這一番自白,除了讓人想到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這個辭彙最初指涉的人群),更呼應著魯迅以來的中國現代小說家的原鄉想像。從《故鄉》到《祝福》《在酒樓上》,魯迅筆下的還鄉者並不能找到記憶中的故鄉,往往是“風景淒清,懶散和懷舊的心情聯結起來”。現代文學的主導敘事是青年離開家鄉,尋求理想的世界,這構成大部分長篇小說的主題;但如果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寫“還鄉”的故事,則直到一百年以後,魯迅寫過的感受還在那裡。寫青年的理想失落、夢的破滅、愛情的一去不復返、社會種種惡相鄙陋的難以破除,則從舊俄到民國、到21世紀跨洋的還鄉故事,都還在重複同一個失落故鄉的主題。
兩次相遇主題
張惠雯的還鄉者故事,還有她自己鐘愛的一個主題——兩次相遇。《兩次相遇》是張惠雯此前的一篇小說,通過一個男性視角來講述從海外“還鄉”的故事,主人公在一個過去愛戀的女性人物身上寄託了超凡脫俗的“美”的理想,但經過了主人公缺席的、小說並沒有直接敘述的發生在故鄉的時代故事,世事變遷,物是人非,這個純美的境界不可復得了。這樣一個故事才包含了“懷鄉”的全部隱密。“懷鄉”(希臘語中的nostalgia)的原意是“失去”——失去故鄉,失去童年,失去摯愛;而米蘭·昆德拉解釋,在浪漫的捷克語、西班牙語和精確的德語中,它的引申意義還包括“對於失去之物(比如初戀)的迷戀”“由於對某種事物的無知而痛苦”和更為單純的“摯愛”和“嚮往”。“還鄉”者,即便在故鄉還會繼續失去。但唯有意識到了這種失去,才使“懷鄉”變得真實。對於鐘愛寫“兩次相遇”故事的作家張惠雯,第二次相逢只會讓人確認失去的痛楚,但唯有從這種感受生髮開去講述這個重逢的故事,才能在眼前的淒涼景象之上讓過去的韶光重現。“兩次相遇”中真正第二次重見所愛,其實發生在回憶和講述之中,在此打開的是文學想像的異托邦。唯有這文學照亮鮮活如常的記憶,讓人物面對滿目瘡痍的現實,重聚情感和倫理的勇氣,繼續過一個或許不妥協的生活。
該書里的《昨天》《良夜》《天使》都像是《兩次相遇》的變奏故事,而尤其以《昨天》是更進一步的成功之作。這篇新的小說里,女主人公除了美,還讓敘事者記憶著“她的背影充滿了對她所遭遇的不公、對身後這個勢利之徒和一群無聊圍觀者的輕蔑”。許多年後的重逢,並不意味著重新找到如初的她,“而和她在黑暗裡走在一起的短短一瞬間,那個初冬早晨的感覺又會在心裡全然甦醒過來,生動、清晰、熟悉得令人悲傷,連氣味兒都不曾改變……”有這樣重現的時光,印證了小說所引用契訶夫的話:“大衛王有一個戒指,上面刻著幾個字:‘一切都會過去’……要是我有心給自己定做一個戒指,我就會選這樣一句話來刻在我的戒指上:‘任何事情都不會過去’。”此外,該書里類似的靈光一現,如童年的“我”意識到“少紅”是二爺想像出來的,在他那卑微、荒唐卻善良和甜蜜的夢裡(《尋找少紅》);“我”記憶中那個在南京遇到的如“真實而珍稀的光”碰巧照亮了“我”的年輕男人(《關於南京的記憶》);那個偷情的“我”所曾經歷的內心“那一波波的漣漪、他被一個細微事物突然牽動而產生的痛楚”(《漣漪》);那個回鄉奔喪的“我”,與中學愛戀的對象之間發生的愛欲經驗,激發出“從未有過的歡愉在我的灰暗生活中突然爆發出了奪目的光和灼人的熱”,繼而從破損的舊家,透過時光看到昔日的新餐桌“仿佛處在所有光亮的中央,那個時刻、那一餐飯仿佛是我們家飽足、安適、幸福、親密的往昔的象徵”(《天使》)。所有過去的美好時光,在“兩次重逢”有關“昨天”的記憶和講述中,重新都活過來。

作品影響

入選榜單
該書入選2021年6月文學好書榜、文藝聯合書單。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飛鳥和池魚》
2021年4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21174

作者簡介

張惠雯,1978年生,祖籍河南。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現居美國波士頓。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兩次相遇》《一瞬的光線、色彩和陰影》《在南方》,散文集《惘然少年時》。曾獲新加坡金筆獎、首屆人民文學新人獎、華僑華人中山文學獎、《上海文學》獎、儲吉旺文學大獎、首屆曹雪芹華語文學大獎等多個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