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之景,未嘗動也是戰國時辯者的名辯命題。《莊子·天下》所列“辯者二十一事”之一。景,影也。常識認為飛鳥之影隨著鳥飛而動,“辯者”認為飛鳥雖動,其影則不能渭動。《墨經》亦提出“景(影)不徙說,在改為”。認為“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 來源出處:《莊子·天下》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是戰國時辯者的名辯命題。《莊子·天下》所列“辯者二十一事”之一。景,影也。常識認為飛鳥之影隨著鳥飛而動,“辯者”認為飛鳥雖動,其影則不能渭動。《墨經》亦提出“景(影)不徙說,在改為”。認為“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是戰國時辯者的名辯命題。《莊子·天下》所列“辯者二十一事”之一。景,影也。常識認為飛鳥之影隨著鳥飛而動,“辯者”認為飛鳥雖動,其影則不能渭動。《墨經》亦提出“景(影)不徙說,在改為”。認為“景,二光夾...
飛鳥之景 飛鳥之景,漢語成語,拼音是fēi niǎo zhī yǐng,意思是比喻事物具有動中有靜的的變動關係。出自《莊子·天下篇》。成語出處 《莊子·天下篇》:“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如"雞三足",又見於《公孫龍子·通變論》:"飛鳥之景,未嘗動也。"也是屬於公孫龍一派的命題。景即影。這個命題是說,飛鳥的影子並沒有在運動。在每一瞬間,飛鳥的影子可以認為是不動的。但是時間有連續性,空間有延展性;飛鳥之...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與後期墨家提出的"景,不徒,說在改為"等科學命題相一致。因為,景(影)並不是物的固有性質,而是物遮光以後出現的現象,如果無光也就無影,如果物的四周光度相等也可以無影,有時物在動,表面上似乎是同一個...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
…龜長於蛇、飛鳥之景未嘗動,如是之類,非詞說所能了也。”亦作“ 龜長於蛇 ”。 章炳麟 《春秋左傳讀·僖公篇·筮短龜長》:“尋名家有‘龜長於蛇’之說,但論其年之長短,而非以其知之長短,固未可以此決也。”
芝諾提出,由於箭在其飛行過程中的任何瞬間都有一個暫時的位置,所以它在這個位置上和不動沒有什麼區別。中國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出過,“飛鳥之景,未嘗動也”的類似說法。芝諾問他的學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那還...
公孫龍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指出運動本身的矛盾性。張載說“動非自外也”,認為運動的原因在事物內部。在動與靜的關係上,王夫之說“動靜者,即此陰陽之動靜也”,動靜離不開物質。他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