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洞(貴州省飛雲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亦稱飛雲崖,位於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城東北12公里處,湘黔公路旁,距今已有560年的歷史,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朝正統八年(1443)始建月潭寺,後經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宗教建築、民族建築和園林建築相間的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群,贏得了"貴州第一古剎"、"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譽。

明朝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盛讚之曰:"天下之山,聚於雲貴,雲貴之秀,萃於斯崖。"在貴州名勝中,飛雲崖是文獻記敘和遊人題詠最多的一處,至今還保留著豐富的詩文、聯語、摩崖、碑碣,故人們又將其譽為貴州的"文化富礦"。這裡每年農曆四月八日還有盛況空前的民族聚會(會期三天),會期各種民族歌舞、鬥牛、賽馬等節目異彩紛呈,民族風情十分濃郁。飛雲崖是一處融匯佛、道宗教文化,集自然風光,名勝古蹟,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飛雲洞
  • 地理位置: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城東北12公里處
  • 年代:距今已有560年的歷史
  • 別稱:飛雲崖
飛雲洞簡介,飛雲洞歷史,飛雲洞景觀,

飛雲洞簡介

亦稱飛雲崖,位於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城東北12公里處,湘黔公路旁,距今已有560年的歷史,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朝正統八年(1443)始建月潭寺,後經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宗教建築、民族建築和園林建築相間的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群,贏得了"貴州第一古剎"、"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譽。
明朝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盛讚之曰:"天下之山,聚於雲貴,雲貴之秀,萃於斯崖。
"在貴州名勝中,飛雲崖是文獻記敘和遊人題詠最多的一處,至今還保留著豐富的詩文、聯語、摩崖、碑碣,故人們又將其譽為貴州的"文化富礦"。
這裡每年農曆四月八日還有盛況空前的民族聚會(會期三天),會期各種民族歌舞、鬥牛、賽馬等節目異彩紛呈,民族風情十分濃郁。飛雲崖是一處融匯佛、道宗教文化,集自然風光,名勝古蹟,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飛雲洞歷史

這裡曾是明清兩代通往滇、黔、緬的古驛道;,過往飛雲崖的詩人絡繹不絕。明大學士王陽明正德初年謫貶貴州龍場驛曾游飛雲崖,留下《月潭寺公館記》:“天下之山,聚於雲貴,雲貴之秀,萃於斯崖”的名句。

飛雲洞景觀

前面有塊磚石牌坊,白色的基調,是飛雲崖入口處的第一座古建築,是飛雲崖最具代表佳的古藝術畫屏。牌坊高8米,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1年)。再看這坊豎匾鐫刻的草書大字 “飛雲崖”,筆力恢宏,氣勢開闊,筆力實在令人讚嘆!再看下額鐫刻的“黔東第一洞天”,評價之高,讚譽之絕,這就充分說明飛雲崖自古以來就極富盛名。
現在請各位細細品嘗坊柱上鐫刻的72字長聯。長聯構思精巧,生動形象,對仗工整。還有坊面上鐫刻的青磚高浮雕吉祥圖案:"二龍戲珠"、"八仙慶壽"、"天將護門"、"孫武掛帥"等,右邊便是月潭寺。看月潭寺牌坊面上的彩塑和彩繪、花草樹木、麒麟獻寶、五福捧壽、琴棋書畫、人物故事等圖案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觀賞了寺內的韋馱樓、大佛殿、月潭寺公館、雲在堂、養雲閣和清風亭等古建築群,現請大家走過依溪長廊盡頭的滴翠亭。這滴翠亭婷婷玉立掩於綠蔭之下,倒映溪中,景致十分迷人。
越過滴翠亭左邊的魚池,順著這道石級往上走去觀賞接引閣、小官廳。大家看,呈在我們眼前的這塊奇特的崖壁,一塊巨型鐘乳石從崖頂懸空垂吊,壯如層層雲朵,冉冉騰飛,飛雲崖由此而得名。飛雲崖自古以來即為貴州名勝,明正統八年 (公無1443年指揮 (官名)常智在此始建月潭寺。
明正清年間 (16世紀初葉)按察副使朱璣增建月潭寺公館。以後明清兩代陸續在此增建,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建築群。
這些古建築與自然風光彼此映襯,相得益彰,歷代許多達官顯要及名流均到此瀏覽、題字、讚譽至極。當今的專家學者認定是貴州的第一古剎,確認飛雲崖是貴州的“文化富礦”。
飛雲崖每逢農曆“四月八”,方圓數十里的各族民眾都 要前來雲集吹蘆笙、踩鼓舞、賽馬、燒香拜佛等,極盛時可 達到數萬人。
飛雲崖是黃平最為著名的景點,因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奇麗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每年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和文化研究者。每年接待遊客上萬人。因處湘黔公路旁,可隨時乘坐往返於黃平、施秉、鎮遠間的班車直接到達景區,食宿於黃平縣城。
2006年05月25日,飛雲崖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