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部分航空電子設備的研發、測試及驗證都在地面綜合實驗室。通過模擬仿真形式進行,航空飛行實驗室(AFL)概念的提出能讓這些研發工作在真實飛行環境下進行,能有效的提高研發效率。像新研製的雷達、光電、武器等系統也必須在飛行狀態才能真實地反應各自性能和存在的問題,以便進行修復和改進。對於一些看似不需要進行飛行測試驗證的設備(如通信、導航、識別等),在真實飛行環境下更能在各種場景進行全面測試,以挖掘出地面綜合實驗室不能發現的問題。航空飛行實驗室AFL能夠作為空中測試床(Airborne test bed)和地面綜合實驗室,用來為各種戰鬥機航空電子系統提供驗證平台,測試和驗證任務系統以及任務軟體的性能[f}l。在JSF}g}研製中AFL主要降低戰鬥機任務系統先進武器系統設計的風險,從而驗證所研製戰鬥機的大殺傷性、高存活性、高支援性和可支付等特性,保證戰鬥機的順利研製。
航空飛行實驗室是90年代後針對JSF計畫提出的用於保障JSF戰鬥機研製的新概念,也即在航空電子系統步入綜合模組化(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階段後發展的。綜合模組化航空電子系統本身也經過探索性的軍用航電F-22“寶石台”初步綜合架構、民用航電ARINC(Aeronautical Radio Incorporation)651架構、經過DO-297的IMA架構發展到近期的分散式綜合模組化(Distributed 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DIMA)系統等幾個不同類型架構的發展過程。在20世紀90年代有多種IMA架構的研究計畫及其在飛機上使用。1996年美國在“寶石台”計畫基礎上針對F-3 5戰鬥機的任務系統採用了IMA架構,歐洲英法德三國聯合ASAAC C Allied Standard Avionics Architecture Council ) 計畫成為歐洲“颱風”戰鬥機研製的IMA現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