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戟

飛戟是一種供手持投擲擊政的戟,漢朝的時候很常見。

從漢代的畫像石上,找們能夠看到飛戟的圖形。它與“卜”字形鐵戟的頭部相似,在直刺的旁側有一個橫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細繩纏繞,以供握執,用時單手操持,遙擲擊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戟
  • 盛行朝代:漢朝
  • 形狀:“卜”字形鐵戟的頭部相似
  • 消失朝代:南北朝
飛戟
時貴族官吏的廳室中常設有擱故佩劍、佩刀的兵蘭(武器架)。這種兵蘭圖像,在漢墓中的畫像石、畫像磚上屢屢能夠見到,其上除刀劍外.往往還置有飛戟,看來時人也常以飛戟作為防身之器。
三國人多以飛戟護身,孫權用飛戟投虎,劉備投飛戟砸說趙雲壞話的,董卓投飛戟砸呂布,可見飛戟的廣泛套用。
《三國演義》第11回:馬軍隊里,一將踴出,乃典韋也,手挺雙鐵戟,大叫:“主公勿憂!”飛身下馬,插住雙戟,取短戟十數枝,挾在手中,顧從人曰:“賊來十步乃呼我!”遂放開腳步,冒箭前行。布軍數十騎追至。從人大叫曰:“十步
矣!”韋曰:“五步乃呼我!”從人又曰:“五步矣!”韋乃飛戟刺之,一戟一人墜馬,並無虛發,立殺十數人。眾皆奔走。韋復飛身上馬,挺一雙大鐵戟,衝殺入去。郝、曹、成、宋四將不能抵擋,各自逃去。典韋殺散敵軍,救出曹操。
東吳名將孫策,精於使用飛戟。他曾以飛戟投擊嚴白虎之弟,當即將他殺死。曾與孫策為政,後又為共收服的大史慈也善於飛戟。一次兩人相鬥,孫策奪走了太史慈插在背上的飛戟。人太史慈則掄得了孫策的頭盜。
南北朝時,飛戟就不見使用了,其制後來逐漸消失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