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預警衛星DSP

飛彈預警衛星DSP

飛彈預警衛星DSP又稱為國防支援計畫衛星, 1972 年投入使用,目前在軌服役的是第二、第三代飛彈預警衛星。美國於70年代初將“國防支援計畫”(DSP)飛彈預警衛星送上太空,至今DSP衛星已發展到第三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彈預警衛星DSP
  • 別名:國防支援計畫衛星
  • 時間:1972年
  • 探測方式: 紅外探測器
  • 探測頻率 :5 - 6 次/分鐘
  • 反應時間 :50 - 60 秒
  • 傳輸時間 :少於 90 秒
發展過程,作用,性能特點,實戰經歷,

發展過程

飛彈預警衛星又稱為國防支援計畫衛星, 1972 年投入使用,目前在軌服役的是第二、第三代飛彈預警衛星。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靜止軌道上保持有 5 顆,其中 3 顆工作, 2 顆備用。其組成的預警網可覆蓋俄羅斯和我國的所有發射場,也可覆蓋現有潛射飛彈射程內的全部海域。彈預警衛星是由美國於50年代末期率先研製的。1960~1966年,美國先後發射了12顆米達斯號試驗型預警衛星。1966年底至1970年9月,美國又發射41顆新型預警衛星,作為部署工作型衛星之前的過渡性措施。從1970年11月開始,美國實施綜合飛彈預警系統計畫即647計畫,在地球靜止軌道部署工作型衛星。該系統1972年投入使用時只有2顆衛星,後來又發射多顆衛星進行完善和衛星的更替。一般情況下,該系統由5顆647衛星、兩個大型地面站和簡化處理站組成,其中3顆衛星工作,兩個備用。工作衛星能在飛彈發射後90s內向地面接收站傳送警報信息。分別定位於赤道上空3.6萬公里、依次為東經60度、西經0度和西經134度的3顆工作衛星組成的預警網,已觀測到美、法等國數以千計的從地面和潛艇上進行的飛彈發射。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愛國者飛彈以較高的命中率攔截了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這種預警衛星起了很大作用。
美國於70年代初將“國防支援計畫”(DSP)飛彈預警衛星送上太空,至今DSP衛星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共發射了7顆,第二代共發射了8顆,從1970年11月開始陸續發射第三代DSP衛星,迄今共發射了18顆。第三代DSP衛星系統採用地球同步軌道,DSP-Ⅲ衛星重2360kg,設計壽命9年,外形為長10m,直6.74m的圓柱體,首顆衛星於1989年6月14日發射。

作用

與“國防支援計畫”衛星相比,“天基紅外系統”衛星將能完成更多的任務,包括飛彈預警,為防禦飛彈指引目標,提供技術情報和戰場態勢信息等。
“天基紅外系統”是由美國空軍研製的下一代天基紅外監視系統,也是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天基紅外系統的任務是戰略和戰區飛彈預警;跟蹤從初始助推階段到飛行中段的飛彈目標,為飛彈防禦指示目標;提供技術情報;增進戰場態勢感知。它由高軌道和低軌道兩大部分組成:高軌道部分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其中 1顆為備份)、2顆大橢圓軌道衛星組成,主要跟蹤飛彈主動段,也就是飛彈點火階段的偵察和跟蹤。定向和控制設施(PCA)是“天基紅外系統”高軌道部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一個重要的、高度綜合的設備,它可以確保衛星的兩個光學系統對指定的區域進行掃描和凝視,使操作人員能夠根據國家優先權修改需要監視的區域。它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有效載荷提供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已經完成了高橢圓軌道衛星有效載荷的研製,首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將在2008年發射。

性能特點

①反應靈敏,預警範圍廣。
②具有一定的抗毀能力
③工作壽命長。

實戰經歷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運用了 2 顆, 1 顆調整軌道向西移動到印度洋上空;另一顆是根據海灣戰爭需要於 1990 年 11 月 13 日發射的,主要任務是監視“飛毛腿”飛彈的發射。從飛彈發射到判明彈著區需要 120 秒,將些情報傳送到海灣部隊還需要 180 秒,可給愛國者飛彈提供 90 - 120 秒的預警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