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制導雷達

飛彈制導雷達

飛彈制導雷達,跟蹤目標並控制和導引飛彈飛向目標的雷達。飛彈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彈制導雷達
  • 外文名:Missile Guidance radar
跟蹤目標並控制和導引飛彈飛向目標的雷達。簡稱制導雷達。飛彈制導雷達是飛彈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按裝載平台,分為車載制導雷達、艦載制導雷達、機載制導雷達和彈載制導雷達;按飛彈類型,分為地(艦)空飛彈制導雷達、艦(岸)艦飛彈制導雷達等。地(艦)空飛彈制導雷達按跟蹤體制,分為圓錐掃描或單脈衝制導雷達、相對坐標線掃體制制導雷達和相控陣多功能制導雷達。①圓錐掃描或單脈衝制導雷達。用於指令制導、波束制導和半主動尋的制導。用於指令制導時,由兩部跟蹤雷達分別跟蹤目標和飛彈,並將目標和飛彈的距離、方位、仰角和速度等參數送給指令計算機。指令計算機根據這些參數計算出控制指令,由指令發射設備傳送給飛彈,飛彈按指令飛向目標。如美國“奈基”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的AN/MPA-4、AN/MPA-5制導雷達。用於波束制導(又稱駕束制導)時,跟蹤雷達跟蹤目標,飛彈進入波束後,彈載接收機接收雷達信號,自動測定飛彈飛行方向與雷達波束中心線方向之間的偏離角度與方向,控制飛彈沿天線波束的中心線方向飛向目標。如英國“海蛇”艦空飛彈武器系統的901型制導雷達。用於半主動尋的制導時,跟蹤雷達跟蹤目標,同時還由照射雷達向目標發射連續波照射信號,飛彈上的接收設備接收目標反射的連續波信號,測出飛彈與目標間的角度和角變化率,彈上的制導設備計算出控制指令並控制飛彈飛向目標,如美國“霍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的AN/MPQ-34、AN/MPQ-39制導雷達。②相對坐標線掃體制制導雷達。用於指令制導。天線波束分別在一定的方位和仰角範圍內線性掃描,在搜尋多個目標的同時,自動跟蹤其中一個目標,並制導多枚飛彈對該目標進行攔截。如蘇聯SA-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的“扇歌”制導雷達。有的將搜尋雷達、跟蹤雷達及飛彈裝載在一輛載車上,構成近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如德國與法國聯合研製的“羅蘭特”、俄羅斯的“道爾”M1等。③相控陣多功能制導雷達。用於複合制導。有兩種複合制導方式:一種是中段指令制導+末段通過飛彈跟蹤(TVM)制導。相控陣制導雷達負責飛彈飛行中段的指令制導,飛彈飛行末段由彈上接收機接收目標的回波信號再轉發給地面制導雷達進行控制指令實時計算,並通過雷達天線將控制指令傳送給飛彈,控制飛彈飛行,攔截目標。如美國“愛國者”PAC-1、PAC-2地空飛彈的AN/MPQ-53制導雷達及俄羅斯S-300PMU、PMU-1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的30N6、30N6E1制導雷達等。另一種是中段指令制導+彈載末制導,相控陣制導雷達僅負責中段指令制導,當飛彈距目標一定距離時,由彈上的末制導雷達截獲和跟蹤目標,地面制導雷達可以不管。如“愛國者”PAC-3飛彈的AN/MPQ-56制導雷達。艦(岸)艦飛彈制導雷達用於跟蹤海上目標。發射飛彈前,根據目標運動參數嚮導彈預裝定有關的參數,飛彈發射後可以不管,由飛彈上的末制導雷達導向目標。機載制導雷達用於對空空飛彈和空地(艦)飛彈的制導,通常由機載多功能火控雷達承擔。彈載制導雷達是裝在飛彈頭部的小型跟蹤雷達,又稱主動雷達導引頭,主要用於飛彈末制導。彈載制導雷達一般套用脈衝都卜勒和單脈衝結合的技術體制,如法國的“飛魚”AM-39空艦飛彈和MM-38艦艦飛彈上的制導雷達。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美國、英國和蘇聯等國相繼研製成功不同體制的飛彈制導雷達,50年代還研製了空空、空地、艦(岸)艦等飛彈制導雷達。當時的制導雷達功能單一,有的飛彈武器系統要配備多部雷達才能完成制導任務。60~70年代,研製出集目標搜尋跟蹤、飛彈跟蹤、指令發射等於一體的制導雷達;在地面近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中,著重發展將搜尋雷達、跟蹤雷達和飛彈集成於一輛車上,進一步提高了機動性。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和蘇聯相繼研製成功可裝載於各種平台(機載、車載和艦載)的多功能相控陣制導雷達,可同時制導多枚飛彈攔截多個目標。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分別研製成功多種平台的飛彈制導雷達,90年代末研製成功多功能制導雷達。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展趨勢是:提高對付多目標的能力,探測和跟蹤隱身目標的能力,以及目標識別能力;增強抗干擾和抗反輻射飛彈的能力;廣泛採用固態相控陣天線、智慧型化高速信號處理等新技術;實現制導雷達組網,並與紅外製導、雷射制導、電視制導相結合構成多模飛彈制導系統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