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地旅遊
- 類型:經濟術語
背景,特徵研究,
背景
Britton(1982)將邊緣經濟中的旅遊發展稱為“飛地產業”,並構建了旅遊發展的“飛地模式”,認為邊緣經濟中旅遊的發展與其前殖民國家或宗主國的主導控制緊密相關:而外來大型住宿、旅行、航空、銀行、購物等企業對旅遊的控制導致了飛地性產生舊。依賴理論的解釋與此相似:一方面開發中國家的旅遊發展需要發源於已開發國家的旅遊流,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的旅遊發展又多受已開發國家的組織和控制,由此飛地產生。BJShaw與GShaw將其分為三個層次:①在世界旅遊發展趨勢的推動下,開發中國家有發展旅遊促進本國經濟的迫切需要;②開發中國家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能夠吸引發達國家旅遊者前來旅遊;③開發中國家相對比較落後,不具備發展高端旅遊的經濟條件,需要外來資本的支持;由此發源於已開發國家的旅遊流和對旅遊的控制權就導致了開發中國家旅遊飛地的產生。MBenbow則從飛地旅遊所在社區的角度分析了產生飛地的原因,認為飛地的產生是由當地基礎設施的局限性、當地企業家數量少以及當地只關注某一特定旅遊細分市場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特徵研究
1.外來資本控制旅遊設施的所有權
在飛地旅遊中,旅遊設施大都受外來資本控制,因此外來資本的所有權和控制權是一個重要特徵。R A Brltton(1977)曾指出:外來資本對酒店、賓館和其他設施的控制程度存在差異,但控制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四。而在波札那的三角洲地區,81.5%的旅遊設施都有外來資本的影響,其中有53.8%是外資全部所有的。外來資本不僅在飛地旅遊中占據著高額比例,而且能夠獲得對野生生物和旅遊區的優惠經營權嘲。
2.客源以已開發國家的國際旅遊者為主,遊客的旅行方式高度定向
在飛地旅遊中,客源主要以已開發國家的國際旅遊者為主。如在波札那三角洲地區,大多數的攝影旅遊者來自於歐洲、北美、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南非,而狩獵旅遊者則主要來自於美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發展國家翻。在飛地旅遊中,旅行方式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旅遊者一般直接往返於國際交通終端與飛地度假區之間,很少與目的地飛地之外的居民接觸舊,尤其是包價旅遊者,他們的旅遊線路都由旅遊公司事先設定,從旅遊交通終端(如機場、車站)到住宿賓館,到飛地度假區,到旅遊紀念品商店,都通過引導式旅行(conducted tour)開展。這些做法都使得旅遊地的飛地性更為突出,深化了飛地性的概念。
3.旅遊者與當地居民的接觸和聯繫少
由於旅行方式和飛地旅遊固有的缺陷,在旅行過程中,遊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接觸和聯繫受到了限制。Freitag指出:設施完備獨立的度假區飛地的管理者總是特別留意,確保旅遊者不會在度假區飛地之外進行消費。BJShaw與GShaw也指出:度假區飛地的各級管理部門為了限制和控制旅遊者與當地社區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通常使用包括勸說、警告在內的“遏制政策”(Containment),從而確保度假區飛地“休閒集中營“(Concentration Camps of Leisure)的封閉性。動物園式的分隔格局(the zoo-1ike separation)是飛地旅遊地的重要特徵之一。
4.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少,就業層次低
在飛地旅遊中,當地居民通常只能從事報酬低、地位較低、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而管理階層或報酬較好的工作則通常被外來人員所占據;當地勞動力和外來人員的待遇存在極大差異舊。N.kontogeorgopoulos以飛地度假區的住宿接待單位為對象研究了就業機會和就業結構狀況,認為設施的規模和等級與當地勞動力的受僱用比例存在負相關關係,而設施所有權與當地勞動力的受僱傭比例則呈正相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