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著名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景點之一。紫煙石、費隱岩西下方,“伏魔上相”崖壁北上方十餘米,距三清宮約400米處,置於後天八卦“乾”位。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陳運和詩《飛仙台》贊“神仙已飛向古代 只剩三個字還在 站得如此長久 等誰再登空台 確實,不屬於情的交待 不屬於事的記載 八行題字剝落難認 二層基座仍顯風采 再來,再來 悠哉,悠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飛仙台
- 地理位置:三清山三清宮西北側虎頭山上
- 台寬:2.7米×2.7米。
- 建築面積:7.3平方米,
介紹,建築,
介紹
飛仙台仿印度早期風格,結合中國南方古代傳統建築形式,由台基、台身、台頂三部分組成。全部用花崗岩砌成。正方形二層基座,台身分兩層,下層六面六門,高0.82米,由12塊長方形花崗岩石塊作蓮瓣形開光構成;上層高1.58米,圓形,開四門洞,由8塊岩石也作蓮瓣形開光構成,但瓣尖不像下層垂直平豎,而是逐漸收分到台頂,與蓋頂復缽下層弧線連成一體。原上置八寶葫蘆合成台頂,台總高5.33米,寓道教三清四御之意。頂部原已倒塌,1995年由原三清山管理局修復。現台頂改為七級寶塔形,總高6.80米,台西南側一面基座石上橫刻繁楷“飛仙薹”三字。台身下層12塊蓮瓣各面原豎刻有字,今修復後殘存依稀可辨的石刻僅有:“東方玉寶皇上天尊”、“金溪方武金刻石”、“固本山住持道士”、“王永祜俗弟永優”等,其它的難辨待考。
建築
飛仙台是道教用作迎仙、會仙、飛仙的重要建築。民間傳說每年八月初一玉皇大帝要在玉京峰舉行群仙會,各路神仙來三清山聚會時,都要到飛仙台處小憩,眺望此處四周峻美壯麗景色,因而得名。
三清山飛仙台的建築型制特別,台的基座和下半部為道教形制建築,中層六門六合,上層四門四方,寓三清四御,統領環宇。
台的上半部為佛教形制建築,圓弧形蓮瓣狀收分至台頂。“蓮”,碧潔無染,象徵佛教蓮台寶座,佛法無邊,功德無量。南京的明孝陵和鳳陽的明皇陵都刻有相同的蓮花座特徵符號。
三清山飛仙台將佛、道兩教建築形制的特徵符號巧妙地融合於一身,為歷史留下了三清山古代道教融合佛教建築的又一文化遺產,建築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