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海錄》作者朝鮮官員崔溥, 內容是作者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在海上遭遇暴風襲擊後在中國的一段經歷。該書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風情等方面的內容,對於研究我國明代海防、政制、司法、運河、城市、地誌以及兩國關係等,是為一部十分具有參考價值的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飄海錄
- 作者:崔溥
- 出版時間:明宗年間(1546-1567)
- 開本: 31.9 × 20.8 cm
- 形態事項: 零本1冊
簡介,作者,歷程,後事,
簡介
저자사항 :
崔溥(朝鮮) 著
판(판종) :
甲寅字 刊寫事項 :
[明宗年間(1546-1567)]
形態事項 : 零本1冊; 31.9 × 20.8 cm.
청구기호 : 화산 귀 167 1
기증자 : 李聖儀
조선 성종 때의 문신이자 金宗直의 문인인 崔溥(1454-1504)가 제주도 敬差官으로 있던 중 부친상을 당해 고향인 나주로 향하다가 풍랑으로 표류하여 중국의 북경과 요동을 거쳐 귀국한 후 그간의 상황을 일기체로 기술한 책.
作者
崔溥(1454—1504)
為朝鮮李氏王朝官員,24歲時中進士第三名,29歲時獲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鮮弘文館副校理(五品官員),奉王命赴濟州島執行公務。1488年閏正月初三,因其父去世奔喪回家,不幸遭風暴襲擊,而在海上漂流14天,在生命危急關頭,他們終於在“大唐國浙江台州府臨海縣界”(今三門縣)登入。
後來,崔溥自台州走陸路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陸路至鴨綠江,返回自己的國家。崔溥在中國“旅行”了4個半月,行程4000餘公里。回國後,他用漢文寫出了《漂海錄》一書,這部以日記體形式的著作共5.4萬餘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風情等方面的情況,是研究中國明朝海防、政制、司法、運河、城市、地誌、民俗的重要文獻。
歷程
這部書當時並沒有刊印,只是作為“秘密報告”供朝鮮國王參閱的。這份“秘密報告”後來是在1571年“解密”公開出版了。1573年、1676年、1724年、1896年,該書在朝鮮半島多次重版再印。
1769年,日本清田君錦把《漂海錄》譯成日文,改名為《唐土行程記》。1965年,美國學者JohnMeskill將《漂海錄》譯成英文出版,書名為《錦南漂海錄譯註》。1979年,崔溥後裔崔基泓將漢文《漂海錄》譯成本國文字。
由於《漂海錄》批評了當時宦官制度,嘲諷皇帝祭孔的虛偽,被明王朝視為“異化”、難以進入中國,導致這本以漢文撰寫的《漂海錄》在中國卻長期鮮為人知。1992年經北京大學葛振家教授比勘點注,崔溥《漂海錄》點評本才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韓建交以來,崔溥《漂海錄》成為傳遞中韓友誼的歷史媒介。1993年11月20日,韓國全羅南道與浙江省建立友好關係。2002年7月,崔溥後裔108名代表來三門灣尋找祖跡。2002年9月務安郡與台州市締結友好關係。
2003年12月,韓國駐上海總領事朴相起先生來三門縣尋訪崔溥足跡。2004年2月7日,韓國三名記者與一名翻譯到三門縣實地考察崔溥的登入地點和上岸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