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系統。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南川”一名來源於寮國,意思為寮國中北部的河流
南屯河,位於甘蒙省及博利坎賽省,是湄公河的左岸支流之一,亦是寮國重要的水力發電河流。“南川”這一名稱是第四次被使用,在命名表中排在第104位。
發展過程
風暴生成
10月8日,一個熱帶擾動在威克島南方海域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5W。上午9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24小時熱帶氣旋形成機率評級提升為“中”。
10月9日下午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晚間20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布烈風警報。晚間2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24小時熱帶氣旋形成機率評級提升為“高”,並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10月10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熱帶氣旋正式編號23W。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2119,並命名“南川”。上午11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起編升格為熱帶風暴。下午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風切困境
颱風“南川”於10月10日上午獲得命名時,
颱風獅子山與
颱風圓規兩個由大環流季風低壓發展而來的風暴正處在活躍時期,兩系統的活躍導致西北太平洋大片區域被強烈風切變籠罩。在強烈風切變的壓制下,初生的小環流的“南川”結構鬆散,強度難以發展。從10日上午11時起編至13日凌晨2時,中國中央氣象台一直將其定強維持在18米/秒,998百帕。
由於持續強風切變的存在,“南川”一直未能取得顯著發展,強度甚至一度有所回落。10月13日早晨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提升為20米/秒,995百帕。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下午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下調為18米/秒,998百帕。
10月13日下午17時,中央氣象台認定“南川”減弱為熱帶低壓,考慮其持續遠離中國陸地,並結合當時主流數值預報模式分析認為其後續再次發展加強的可能性較低而對其停止編號。
重新發展
中央氣象台對“南川”停止編號之後,其系統環流並沒有直接消散解體,而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等機構仍然保持對“南川”的監測與編號。13日晚些時間,在暖海水與強烈風切變的共同作用下,“南川”逐漸爆出了強烈的
中心冷雲蓋(CCC)。
10月14日之後,隨著
颱風圓規等西部系統逐漸消亡,風切變趨於減弱,“南川”強度開始重新發展。14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重新升格為熱帶風暴。
10月15日,隨著逐漸靠近西風帶帶來的極向流出的增強與尚可的海水溫度,“南川”逐漸開始構建中心密集雲蓋(CDO),逐漸發展出雲捲風眼,表明其強度開始顯著發展,其底層結構亦開始快速建立鞏固。
10月16日,“南川”構建出了厚實的中心密集雲蓋,在北緯30度附近開出了一個颱風眼並構建了比先前更加厚實的底層眼牆,其結構與風場掃描數據都表明其強度較先前有了顯著發展。下午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標誌著“南川”達到其生命周期的強度巔峰。
轉溫東行
隨著下墊麵條件的逐漸惡化與進一步靠近西風帶、風切變的加強,“南川”走過短暫的巔峰並在與斜壓帶的相互作用下逐漸減弱變性為溫帶氣旋。10月16日晚20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10月17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認定“南川”完成轉化為溫帶氣旋。
10月18日凌晨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並於同日下午14時判定其完成轉化為溫帶氣旋。
在盛行西風的作用下,“南川”轉化而成的溫帶氣旋快速東行至北美太平洋沿岸,並在10月21日再度爆炸性增強,發展成為一個強勁的
炸彈氣旋,其溫帶氣旋鼎盛時期中心氣壓低達951百帕。最後,“南川”轉化而成的溫帶氣旋沿著北美西海岸轉向北上並逐漸減弱,最終於10月22日被其西部東行的一個新溫帶氣旋合併吸收。
事後調整
在事後發布的最佳路徑中,中國氣象局補充修訂了“南川”在初報中10月13日被其撤編後的後續發展的路徑與強度數據,將其10月16日在北緯30度附近達到的巔峰強度修訂為12級,33米/秒,975百帕的颱風,並將其10月13日前第一次的強度峰值上調至23米/秒。日本氣象廳則將其10月16日強度巔峰時期升格為強熱帶風暴的時間提前至上午8時,但將其氣壓上調至996百帕,而對其最大風速仍然維持十分鐘50海里/小時的評價。
颱風特點
“南川”是一個小環流的颱風,前期受到颱風獅子山、颱風圓規兩系統活躍而產生的強烈風切變的壓制一度難以發展,並在強風切變與暖海水的相互作用下爆發出強勁的中央冷雲蓋。此時主流機構預測其後續發展前景不理想,並預測其將在北緯30度附近消散。
然而在風切變減弱之後,“南川”藉助尚可的海溫與接近西風帶來的極向流出得以重新發展,甚至在北緯30度附近開出了一個颱風眼,構建了厚實的底層眼牆。“南川”強盛時期不僅底層結構穩固,其風場掃描亦顯示有大片55海里/小時的風旗,標誌著其巔峰時期有著不俗的強度。
在“南川”與斜壓帶相互作用並轉化為溫帶氣旋後,其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海域再度發展,並爆炸性發展為了一個炸彈氣旋,鼎盛時期中心最低氣壓低至951百帕,在溫帶氣旋中亦屬於較強的水平。
“南川”的發展程度極大地超出了各機構的預期,表現了暖池上颱風尺寸環流趨小、氣壓偏高,而強度增強,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該時期海洋環境與氣候的異常,其發展加強機理亦有許多值得研究之處。
“南川”在西北太平洋遠洋深處活動,未對西北太平洋地區陸地產生直接吹襲的破壞性影響,但是在其轉化為溫帶氣旋後東行至北美並發展為一個炸彈氣旋,對北美西海岸地區產生了一定的強風雨雪天氣影響。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南川”轉溫後的風暴系統將於22日抵達北美太平洋沿岸,一位氣象專家預測其可能成為“西北太平洋沿岸史上最強風暴”。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氣象學家克利夫·馬斯將接近美國西北海岸的“南川”的轉溫風暴描述為“非常事件”。馬斯表示,“南川”的轉溫風暴是西北海岸有記錄以來最強的風暴之一,中心的海平面氣壓低至951百帕,相當於熱帶系統中的三級颶風,而當地沿海地區的歷史記錄中最強溫帶風暴的中心最低氣壓為950百帕。10月21日早上的衛星圖像顯示,“南川”轉溫風暴雲層正不斷向低層中心旋轉,一道鋒面即將登入西北海岸並導致陸地上大量降水。
天氣網站AccuWeather將“南川”的轉溫風暴描述為“襲擊美國西北海岸的風暴大遊行”的第一個,並將其稱為“炸彈氣旋野獸”。AccuWeather氣象學家瑪麗·吉爾伯特預測,充滿水汽的巨大的“南川”轉溫風暴將為美國部分地區帶來降雨、大風甚至降雪。吉爾伯特認為,在當周暴風雨結束後,“南川”轉溫的炸彈氣旋將引發嚴重的惡劣天氣,這場風暴將給西部部分地區帶來非常大的降雨、大風和大雪天氣,主要從24日持續至25日晚間。最大的降雨可能會影響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區。雖然任何降雨最終都將有助於減少乾旱問題,但短時間快速的強降水會導致山洪暴發和土石流,特別是對於近期遭受山火破壞的地區而言。最嚴重的降雪可能僅限於內華達山脈海拔最高地區,但降雪量有可能接近關口並可能導致通行中斷。另外,氣象學家亞歷克斯·索斯諾斯基和梅根·墨索林補充認為,“南川”的轉溫風暴有利於降溫與緩解加州的山火情況。
福克斯天氣氣象學家史蒂芬·麥克勞德表示,溫帶氣旋強度爆發在太平洋地區相當常見,因為有足夠的水面面積來加強。這種情況在大西洋海岸線也時有發生但並不常見。預測這種現象相當困難,尤其是當預測模型運行發生變化時。通常這種情況為實時發生,而且尤其在衛星圖像上觀測到氣旋爆發性增強會比較容易辨認。以“南川”轉溫風暴的強度在西海岸登入,將通過大風造成大範圍嚴重破壞。但好在“南川”轉溫風暴爆發增強後將減弱並向北移動,並在近海與陸地保持一定距離,相對而言這條路徑將減輕其帶來的災情。麥克勞德還表示,這場風暴的冷鋒最終將於22日晚些時候席捲華盛頓州西部,給西雅圖地區帶來大約半英寸到一英寸的降雨量,使得當地陣風達到每小時25~35英里,這在當地10月中旬仍比較常見。“南川”轉溫風暴之後仍然有大量活躍的天氣系統,因為西風急流已催生出多個強勁的溫帶風暴,它們將穿越太平洋併到達北美西北海岸,但都沒有產生任何特別重大的影響。
颱風趣聞
颱風“南川”於2021年10月10日獲得命名,使得其與同時其活躍的颱風獅子山、颱風圓規又一次形成三台共舞的局面。早在2010年,以“獅子山”“圓規”“南川”為名的三個颱風形成了三台共舞,這是時隔11年,以“獅子山”“圓規”“南川”為名的三個颱風再次形成三台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