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其中“傑拉華”是馬來西亞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又名蘇丹魚,屬於淡水鯉魚類,常見於大河流里。
發展過程
3月17日4時許,由於當時該系統所在海域海面溫度接近30℃,有利於協助系統快速整合,且對流雲帶纏繞及嵌緊
低層環流中心(LLCC),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直接評級為“MEDIUM”。當日10時30分許,由於稍早前的風場掃描表明系統的低層環流中心周圍已有20kt風力,且較低的垂直風切變和足夠的
高空輻散均支持其發展為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當日15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認定為低壓區。當日22時30分許,視乎該系統對流有所減弱,且稍早前的風場掃描表明其低層環流中心附近僅有5-10kt風力,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降低為“MEDIUM”,並取消了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此後,該系統一路西行並出現些微南折過程,對流此消彼長。3月23日13時30分許,視乎全球模式一致認為該系統將在未來數天內發展為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3月25日3時30分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其正式編號03W。當日15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其國際編號1803,並將其命名為傑拉華,隨後
中央氣象台亦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當日23時許,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此時“傑拉華”受
副熱帶高壓脊引導而穩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
3月27日11時許,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表示“傑拉華”已進入其警戒區域,並將其命名為Caloy。當日下午,“傑拉華”因陷入鞍場而幾乎停滯不動,同時其所處海域垂直風切變有所增強,導致其低層環流中心外露;然而當日晚間其中心附近便開始重建對流,逐步修復原先外露的低層環流中心。
3月28日2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3月29日2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
強熱帶風暴。當日5時許,中央氣象台亦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3月30日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颱風。8時,
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二級颱風。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14時,中央氣象台直接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四級颱風。20時,香港天文台將其直接升格為超強颱風。
超強颱風“傑拉華”因所處位置風切加大,海溫降低,其開始減弱,3月31日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颱風。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三級颱風。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颱風。2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颱風。
4月1日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3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8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14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定其轉化為
副熱帶氣旋。15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17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警報(FW)。
4月2日3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21時,日本氣象廳認定其轉化為溫帶氣旋。
在事後發布的最佳路徑中,日本氣象廳將“傑拉華”的巔峰風速由95kt上調至105kt,巔峰氣壓由935hPa下調至915hPa;中央氣象台則將“傑拉華”的巔峰風速由52m/s上調至60m/s。
颱風特點
3月30號凌晨,傑拉華來到了太平洋高層反氣旋脊線處,垂直風切變微弱,高層形成了“雙通道”急流。傑拉華的強度爆發主要原因,就是北側高層流出和西風帶急流結合,加強了抽吸作用。與此同時,菲律賓以東暖池海水熱焓異常偏高、海洋能量異常充沛。
另外,3月29號晚上,傑拉華已經開始構築颱風眼牆,形成了非常細小的核心區。良好的結構是颱風爆發的前提,而細小的核心又能最大限度的集中能量,提高爆發效率。可以說,3月30號凌晨開始,傑拉華碰到了罕見的歷史機遇,有利條件風雲際會,將它推上了3月緯度最高的超強颱風、1951年以來3月第二強颱風、3月最長壽颱風之一等等的多個寶座。
颱風影響
由於傑拉華路徑距離陸地較遠,未對西北太平洋周邊國家產生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