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風
獵蕙微風遠,飄弦唳一聲。
林梢鳴淅瀝,松徑夜淒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獵蕙:低矮的草木。
②唳(lì):這裡指弦發出類似鳥鳴的叫聲。
③淅瀝(xī lì):風或雨吹打過樹葉的聲音。
④淒清:淒涼而幽清。
白話譯文
微風掠過低矮的蕙草,香傳遐邇。在弦上輕輕撩撥一下,就傳來弦的肅殺之音。
高高的樹梢在風的激盪下淅瀝作響,松林里的小徑在呼呼寒風侵襲下淒涼又冷清。
創作背景
貞元十七年(802年)吐蕃又犯邊,皇上詔令韋皋率二萬兵馬征討吐蕃。從八月到十二月,累計打敗十六萬吐蕃軍隊,包圍了維州。吐蕃贊普派莽熱率十萬兵前來解維州之圍。王師一萬多名士兵,占據險要地勢設下埋伏。準備派一千人上前挑戰。詩人只身前往實施誘敵深入之策,途中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獵蕙微風遠,飄弦唳一聲。”首聯上半句,寫風兒掠過蕙蘭,將養鼻的蕙香藉助風的力量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其“獵蕙”源自宋玉《風賦》第一句“獵蕙草”。古人賦予蘭蕙太多的精神內涵。蕙草本是祭祀太一神所用的神聖之物。因為,古人認為蘭蕙的香氣可以通神。其“獵蕙”之意還在於“自持”。如果自持是為了送香。那么“微風”就是送香的媒介。可見送香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知音。據上述,自持與送香互為因果,缺一不可。而且,薛濤作為自含香者,更適合以“蕙”自喻。綜上所述,以微風作為傳遞香味的信息載體,來尋找識者者,不但獨特,而且唯一。下半句描寫風兒拂過,如琴弦發出樂音。一個“飄”字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不可見的、優美的“唳”聲,猶如天籟,渾然天成。如此,動態的“飄弦”作用於空氣所產生的“唳”的聲效在此刻瞬間達成統一。
“林梢明淅瀝,松徑夜淒清。”尾聯上半句,敘述風兒輕輕掠過林梢,吹動樹葉,發出淅淅瀝瀝的聲響。一個“明”字給一棵棵樹木賦予生命的活力。下半句,描述微風過後,松間小路在夜色的襯托下顯得愈加寂靜清幽。詩人通過對松間幽靜、清冷夜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孤獨的愁苦之情。
綜合整詩,單純從風的表現形態上看,呈現為風的聽覺由“唳”到“明”感受漸強,在與視覺達到統一的高潮過後,悄然退去只剩下視覺感受。
名家點評
西安通信學院副教授黃芸珠《略論薛濤詩風“男性化”的成因及其表現》:古人曾以“無雌聲”之語來評價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詩作,《風》就是。
作者簡介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 。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人稱“薛濤箋”。脫樂籍後終身未嫁。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後人將薛濤列為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傳下的詩作有90餘首,收於《錦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