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
風險溝通的概念界定較多,其中美國國家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界定較為中肯,即把風險溝通定義為“在個體、群體和機構之間的信息和觀點的互動活動;不僅傳遞風險信息,還包括各方對風險的關注和反應(可為風險管理者提供意見和參考),還包括發布官方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措施”[1]。此概念界定方法,涵蓋了風險溝通的多元主體、多維途徑、多種內容和多項功能等內容。風險溝通的研究途徑一般從心理視角和技術視角兩個維度展開。風險溝通的心理視角強調心理機制在風險溝通中的動態過程和有效套用。依此視角,風險溝通是風險與客群心理的互動,以及最終達成心理預設的過程。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對象有:溝通主體的狀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信息;獲得信息的渠道和對相關信息內容的關注程度;信任狀況,包括對專家和政府的信任程度;社會心理支持來源,包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親朋好友等在幫助個體克服心理恐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風險相關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包括仿效行為等。風險溝通的技術視角則強調風險信息的有效傳遞。依此視角,風險溝通是關於風險本質,影響、控制與其他風險相關信息的意見交換過程。此過程包含了從風險源到風險感知、風險傳遞以及風險兌現(危機爆發)後的風險反饋、風險學習的過程。涉及的主體包括公眾、媒體、社會組織、政府等。這兩個維度的研究路徑,前者強調以公眾個體為中心的立場,探討心理機制對有效風險溝通能起到的可能功效。後者則強調以信息傳遞為研究對象,探討信息機制對有效風險溝通的實效以及改進方案。這兩個研究路徑相互交織和包容,共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風險溝通的實際效果。
基本目標
就其本質而言,是針對風險演變為危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展開的。(1)疏導風險和改變風險的進程。通過風險的識別、公布、協商,爭取避免風險衝突。其中包含兩項主要內容:一是風險信息的提供與風險教育;二是觀念調整和行為改變,從而達到改變風險進程的目的。(2)危機預警和阻止風險的發生。通過發布風險警告,告知公眾風險的情況,引導公眾開展應對風險的行動,全面阻止風險爆發。(3)危機防範和降低風險的危害程度。通過對風險的識別、分類、轉移等工作,有效傳遞風險信息,達到提前防範危機的不良後果,全面降低風險危害的目的。
影響因素
個體視角
個體視角的風險溝通以個體為中心展開,通過研究相關要素, 針對控制點或者理想模型,設計出改進風險溝通效果的方案。在個體的視角,風險溝通的影響要素主要有四個。
(1)個體的風險認知在風險溝通的過程中起著先導作用。先人為主的風險識別和判斷,往往從風險溝通的開端就發揮關鍵作用。風險認知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心理視角的研究得出與風險認知直接相關的主要因素有15項:是否為非自願接受的風險事項;是否為不可控制的風險事項;是否為陌生的風險事項;是否為不公正待遇下的風險事項;是否為利益規則不明的風險事項;是否為難以理解機理的風險事項;是否為幾率難以確定的風險事項;是否為容易引發恐懼情緒的風險事項;是否為涉及不可信機構的風險事項;是否存在不可抗後果的風險事項;是否為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風險事項;是否為違背公序良俗的風險事項;是否為人為導致(而非自然災害)的風險事項;是否為確定致死的風險事項;是否為已確定會導致疾病、傷亡的風險事項。L20若是,則個體就難以接受此風險事項。個體風險認知的研究,對調節個體態度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改善風險溝通指出了方向。
(2)個體的心理噪音 部分風險事件會對個體造成強烈的心理衝擊,形成個體的心理噪音,影響其風險識別、判斷,甚至影響其風險溝通和相應行為。心理噪音的客觀存在,提醒風險管理者注一34一意:一方面,充分重視風險事件對個體情緒的影響,威脅、害怕、擔憂、恐懼等情緒很可能造成溝通障礙。另一方面,特別重視危機爆發時,風險事件對當事人的客觀影響,此時的心理噪音很可能是關鍵的溝通影響因子。
(3)個體的負面干擾 部分個體在關注風險事件時,存在固執地關注負面信息的特徵。甚至在負面信息並非重點信息,該風險事件的正面情況呈現顯性狀況時,部分個體仍然堅持關注負面信息。這就形成了負面干擾。在風險溝通時,負面干擾越來越多地成為阻礙溝通的主要影響因子之一。負面干擾的存在,使得風險溝通時對於風險負面情況的關注和對於個體是否過度關注負面情況的關注,都成為影響溝通成效的要素。
(4)個體的信任判斷 風險溝通需以信任為基礎,個體對風險相關方面的信任判斷,直接影響和決定了風險溝通的實效。但信任是在長期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並且個體的信任判斷容易受外因的影響,呈現“難信任,易懷疑”的特徵。只要信任的障礙未被克服,風險溝通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個體的信任判斷問題已成為風險溝通的典型議題。首先,信任往往是決定風險溝通的決定性因素,但達成互信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其次,公信力至關重要,可信賴的權威部門,或者第三方,是風險溝通的堅強支持者;第三,信任度較高的信任有可能向信任度較低的方向轉變。
社會視角
社會視角的風險溝通以社會為邊界,研究社會範疇中風險溝通的影響因素及其運行機理。(1)風險認知演變為風險共識。個體層面的風險認知,在社會層面聚集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演變成為風險共識。風險共識是社會各界對於風險的普遍認識,主要包括風險識別的標準、風險的危害程度等方面。在實際的風險溝通過程中,風險共識往往不易改變,導致固執的風險認知,且風險共識存在推導效應,容易形成“恐懼鏈”現象,影響後續的同類問題。(2)心理噪音根源於公眾差異。個體層面的心理噪音,在社會層面上的根源是公眾差異。公眾在風險識別、溝通要求、風險理解等方面的個體特殊性,匯總成為風險溝通時的公眾差異。在風險溝通過程中,公眾差異導致了心理噪音的差異萬方數據度,既增大了風險溝通的難度,同時也有可能改變風險共識的功效。差異導致了風險識別的分散化,也為改變風險認知提供了可能。(3)負面干擾檢驗公眾理性。社會視角的公眾理性是指公眾了解風險事件的本質後,不易被無關因素干擾,從而對風險事件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並能夠採取適當行為來應對和處理風險事件。在風險溝通的過程中,公眾理性是至關重要的,但在風險事件中,由於個體的負面干擾,往往存在著公眾的不理性。公眾理性不是絕對概念,是相對於負面干擾而言的,只要負面干擾的程度不足以影響風險溝通,就是相對的公眾理性。(4)信任判斷升級為公信力。個體層面的信任判斷,在社會層面積聚,構成了公信力效應。公信力的特質與信任一致,也具有難形成和易破壞的特徵。公信力不是固化的,而是可轉移和可變動的,但如果套用不當,信任也會隨之被破壞。
管理視角
在管理視角,風險溝通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也包括相關的社會組織、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和普通公民。其共性目標是在科學管理的範疇內,全面權衡風險溝通成本和溝通實效的關係,儘可能防範和應對風險。管理視角的風險管理的影響因素包括:
(1)風險溝通的制度安排。這是個體和社會層面開展具體溝通的基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第一,設定風險的標準。在個體和社會視角,往往在個體的風險認知和社會的風險共識的基礎上設定風險的標準,因而帶有較強的主觀性。但在管理視角,則要考慮社會各界的需求,並結合風險管理的科學標準,按照爆發的機率和危害程度,科學設定評判風險的標準。第二,風險溝通的內容。在個體和社會視角,往往容易受到個體視角的心理噪音和社會視角的公眾差異的影響,導致溝通內容的多元化和無限性。但在管理視角,則要結合風險管理的科學要求,在確保不能容忍類風險的充分溝通基礎上,開展其他類型風險的溝通。第三,風險溝通的目標。在個體和社會視角,往往站在個體視角的負面干擾和社會視角的公眾相對理性的基礎上,要求風險的全面防範和全面應對。但在管理視角,則需要套用風險管理的科學原理,集中力量辦大事,重點溝通不能容忍的風險。(2)風險溝通的導向規劃。這是個體和社會層面開展風險溝通的方向。個體和社會視角是多角度、多方面的風險溝通,甚至無方向的設定。但在管理視角,為了實現有效管理則需要設定導向規劃,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自下而上的風險溝通導向。此導向在個體和社會視角,優勢是主動和自由,劣勢是管理混亂的風險。而在管理視角,優勢是溝通充分,體現民主;劣勢是需要支付高昂的管理成本。第二,自上而下的風險溝通導向。在管理方面設定邊界,個體和社會在規定範圍內開展風險溝通。此導向在個體和社會視角,優勢是各個方面能重視和參與特定的溝通;劣勢是溝通不充分。而在管理視角,優勢是集中溝通高危風險,便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劣勢是需防範溝通不充分的風險。(3)風險溝通的流程設計。這是個體和社會層面開展風險溝通的指南。重點有三:一是風險溝通的時間。個體和社會視角的需求無時間限制,可隨時進行溝通。二是風險溝通的地點。個體和社會視角的需求無地點限制,或者開展以個體為中心地點的溝通。三是風險溝通的形式。個體和社會視角的需求無形式限制,或者開展便於個體的溝通形式。但由於管理成本的限制,管理方面無法全面滿足個體和社會視角的需求,只能在有限管理成本的情況下,提供最長時間、最多地點、可選擇形式的風險溝通流程。(4)風險溝通的績效評估。這是個體和社會層面開展風險溝通的保障。個體和社會視角最關注的是風險溝通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公眾也會長期跟蹤溝通議題。在管理視角,如果缺乏績效評估的環節,就難以保障風險溝通的實效,也就難以達成溝通的目標和形成風險溝通的良性循環。風險溝通的績效評估,其矛盾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評估主體。如果是管理方面自我評估,雖簡便易行,但存在不公正的風險;如果是個體或社會方面的公眾評估或第三方評估,雖相對客觀,但存在因不了解內部情況而導致的主觀誤差。第二,評估內容。如果評估所有溝通影響要素,雖全面,但存在成本高和難度大的風險;如果評估幾個關鍵環節和重點,則又存在以偏概全的風險。第三,評估結果的套用。如果評估結果向個體和社會開放,雖能產生公開、透明的效果,但負面干擾現象可能應運而生,反而阻礙風險溝通的成效;如果評估結果由管理方面內部掌握,雖內部承諾嚴查嚴辦,但是個體和社會視角仍然存有質疑,也會影響信任判斷和公信力。
基本策略
(一)了解利益相關方需求。風險交流中的利益相關方包括生產經營者、安全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相關研究機構、學者、消費者、媒體和其他社會團體等。應當根據不同的利益相關方的不同需求,採取不同的風險交流策略,以提高針對性、有效性。
(二)制訂計畫和預案。制訂風險交流年度計畫,並為重點風險交流活動配套具體實施方案。針對食品安全事件應當制訂相應的風險交流預案,並進行預案演練。主管行政部門統籌協調所屬食品安全相關機構的風險交流活動。
(三)加強內外部協作。建立健全機構內以及與上下級機構的信息通報與協作機制,與有關機構或部門建立信息交換和配合聯動機制,通過有效的溝通協調達成共識,提高風險交流有效性。
(四)加強信息管理。建立通暢的信息發布和反饋渠道,完善信息管理制度。明確信息公開的範圍與內容,明確信息發布的人員、許可權以及發布形式,確保信息發布的準確性、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