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羽龍

風羽龍

鳳羽龍是江蘇無錫惠山區特有的傳統舞蹈,屬於舞龍活動,2006年被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人們為了祈求太平,消除災難,山村民工甫根發起扎一條龍,以龍滅火。後來大樹庵自然村的村民們從上海飯店買回公雞毛,村上幾十名婦女將公雞毛8根一紮,18扎一排,橫豎交錯,千針萬線縫在龍身上,當時大家稱之為“雞毛龍”,後來改成雅名“鳳羽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羽龍
  • 所屬地區:江蘇 · 無錫 · 惠山區
  • 遺產編號:Ⅲ-10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基本信息,歷史傳說,名稱來源,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鳳羽龍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無錫市惠山區
遺產級別: 國家

歷史傳說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船至“六弄”(即今洛社),乾隆問左右,“此址何處?”左右答:“六弄”,乾隆誤為“六龍”,便大怒:“當今唯我為真龍天子,豈有六龍,此處應改名六蛇。”邑人便巧妙利川用方言諧音地將“六蛇”改為“洛社”。“龍”字與洛社結下不解之緣。在洛社舉辦的藝術節上便有“六龍鬧古鎮”的表演項,六條龍燈同時舞動,龍騰虎躍,氣勢磅礴。

名稱來源

龍燈中要首推洛社鎮花苑村(原名花渡村)的鳳羽龍。這風羽龍已有70多年的歷史,過去,花苑村經常鬧火災,人們為了祈求太平,消除災難,山村民工甫根發起扎一條龍,以龍滅火。後來大樹庵自然村的村民們從上海飯店買回公雞毛,村上幾十名婦女將公雞毛8根一紮,18扎一排,橫豎交錯,千針萬線縫在龍身上,當時大家稱之為“雞毛龍”,後來改成雅名“鳳羽龍”。

傳承意義

解放前後,舞龍活動在洛社地區十分盛行,每逢春節、元宵及重大節慶,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消災避難,各個村莊都要舞龍,在諸多龍燈中,鳳羽龍以它的色彩鮮艷,套路嫻熟尤以令人注目。
文革中,大樹庵民眾巧妙地將龍頭、龍架、龍尾等拆開,化整為零,鹼於火牆內,躲過了“破四舊’’的劫難。
後來逐步進入小康社會的花苑村人樹庵村民,家家自願出資,一條羽毛豐滿、光彩照人的新的“鳳羽龍”問世了。這條龍於1999年9月赴南京參加江蘇省迎新世紀舞龍大賽獲銀獎。1999年12月赴北京參加國安杯舞龍大賽獲銀獎,並參加天安門廣場迎澳門回歸舞龍表演。2004年5月參加江蘇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