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北京市海淀區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風箏製作工藝聚集多種手工技藝於一體,由扎作骨架、裱糊、彩繪等環節組成,其中扎作骨架最為關鍵,骨架扎不好,風箏便無法飛起。裱糊除用綾、絹外,一般常用堅韌受風的綿紙。風箏哈是北京著名的風箏製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簡稱,哈氏風箏是精美的藝術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也可為研究民間手工藝和民間美術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2008年6月14日,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8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北京市海淀區
  • 遺產編號:Ⅷ-88
歷史溯源,文化特徵,

歷史溯源

風箏製作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墨子和魯班以木材製成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為“木鳶”。
漢代開始以竹篾紮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
風箏哈是北京著名的風箏製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簡稱,其製作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間縣果子窪村,因祖輩考中武狀元進京。後來家道中落,為謀生在北京琉璃廠開設兩間鋪面專賣風箏。
據《琉璃廠小志》記載:“哈記風箏在琉璃廠中間路北仁威觀,近數十年以哈記制售之風箏為最著。”從第一代創始人哈國梁到第四代傳人哈亦琦,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一直在家族內部傳承。

文化特徵

北京風箏哈風箏製作技藝講究“扎、糊、繪、放”四藝。按結構和對風的適應程度而言,風箏可分為硬翅類、軟翅類、硬拍子類、軟拍子類、串類、傘翼類和立體類七大類。北京風箏哈風箏製作技藝博採眾長,在風箏的骨架結構和繪畫藝術上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用料講究,造型比例適中,交接嚴謹,美觀大方,構圖豐滿,繁而不失整齊,簡而不失豐富。製成的風箏色澤明快,穩重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具備吃大風、起飛快、放飛後既高且穩等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