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一般指本詞條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北京市海淀區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風箏哈是北京風箏製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簡稱,其製作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迄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歷史。從第一代創始人哈國梁到第四代傳人哈亦琦,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一直在哈氏家族內部傳承。北京風箏哈風箏製作技藝講究“扎、糊、繪、放”四技,在風箏的骨架結構和繪畫藝術上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製成的風箏色澤明快,穩重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具備吃大風、起飛快、放飛後既高且穩等特點。

2008年6月7日,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Ⅷ-8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北京市海淀區
  • 遺產編號:Ⅷ-8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傳承譜系,社會影響,榮譽表彰,國際交流,

歷史淵源

風箏製作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漢代開始以竹篾紮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風箏哈是北京風箏製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簡稱,其製作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歷經四代傳人,迄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歷史。
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的開創者哈國梁,最初以制售燈籠為業,後因喜愛玩風箏,遂開始銷售別人扎制的風箏,在此期間自學風箏的扎制技藝。因大風箏售價較高,其所製作的均為此類,從而奠定了哈氏風箏的發展基礎。
哈國梁之子哈長英是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的第二代傳人。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哈長英製作的蜻蜓、蝴蝶、仙鶴、花鳳等4件風箏獲得了博覽會銀獎,自此,哈氏風箏名聲大振。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哈長英獲獎作品
第三代傳人為哈長英的六個子女:哈魁斌、哈魁壽、哈魁亮、哈魁光、哈魁明、哈晶漪。他們求坑套自幼受家庭薰陶,在風箏扎放技藝上均各有所長,其中尤以哈魁明的制放結合技術最為全面,並成為最終繼承祖業者。
第四代傳人為哈魁明之子哈亦琦,他自幼接觸並喜愛風箏,1977年正式隨父學藝,現為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的唯一傳人。

工藝特徵

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幾代傳人,一面繼承傳統,一面博採眾家之長,大膽嘗試,創作革新,特別在風箏的骨架結構和繪畫藝術上,均達到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自家派的風格和特色。
  • 分類:按結構和對風的適應程度而言,哈氏風箏可分為硬翅類、軟翅類、硬拍子類、軟拍子類、凶她店辣串類、傘翼類和立體類七大類。
  • 用料:哈氏風箏各類材料的選用均有特定標準。骨架各部位的規格比例適中,交接嚴謹,美觀大方,整個骨架造型均考慮到朽妹支撐力學原理的要求,骨架結構複雜而不密,配上規畫完整的製作程式,使風箏的骨架堅牢、精巧、骨架輕、強度大,從而提高了起飛性能,同時具備了吃風大、起飛快、高而穩的優點。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工藝流程

一、材料、工具
製作哈氏風箏,先要選備材料。一般備籃閥來說,骨架材料多用毛竹、青竹、成竹辨付連、建竹、葦子及木條。綁紮用料有麻、棉線、紙線及紙條。粘糊劑為樹脂膠、漿糊、化學膠等。畫面材料為油質紙、宣紙、高麗紙、綿紙、絲、絹、硬殼紙及棉布。繪畫材料有礦物質酸性或鹼性品色(透明色)、水彩色、中國國畫色及水粉色。
選好材料後,便須配備各種工具。製作哈氏風箏所用的基本工具有:剪刀、鉗子、火爐、酒精燈或蠟燭、銼刀、大小鋸、大小劈刀、烙台、熨斗、單雙把刨子、筆、墨、硯、窩頭火,以及各種針和鑽頭等。
二、流程
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講究”扎、糊、繪、放“四技。
首先是決定骨架用料。哈判戰項氏風箏主要部位一般要選用一年以前的竹子,因為竹內的水分已蒸發淨盡,保持內在的油性;裝飾部位則宜選用當年或前一年的青竹。前者優點在固定綁紮部位不變形,後者則容易按設計圖加熱烘烤成形。先綁紮基本骨架,然後再綁紮裝飾部位骨架。在骨架的綁紮過程中,削竹條的基本方法有拉削、推削、刨削、砍削、銼削多種;兩竹相接則可採用跪腿連線、搭接、插接、銜接等方法。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藍牡丹蝶畫譜
以沙燕風箏為例,先將兩根大小相同、竹節基本對稱的竹條用拉削、推削、刨削的方法把兩端削薄然後銜接綁紮;依照10:6:5的強度比例削好全部膀條及裝飾部位竹條綁紮成型;然後將上綁條尖對尖插接綁紮角度承90度或110度即可;再辯汗乃芝用線將膀尖拉向豎棍中間栓牢使膀條向後彎成弧形。
粘糊是製作哈氏風箏時一個必不可缺的工序。手藝的巧拙也會直接影響到風箏能否起飛,起飛效果是否極佳,以及畫面與骨架結合是否完美。粘糊有四種基本方法:
(1)平糊:將骨架正面塗上膠後,平放在絹背面上。
(2)裹糊:把已留出的絹邊轉彎處剪出幾個口,上膠後向骨架後方裹去,粘好。
(3)連糊:按照半立體骨架的弧度,一塊一塊的連糊。
(4)補糊:先將骨架平糊在絹上,然後用一塊塊小絹補糊在骨架四角和中間位置。
(1)構圖:先在風箏的裝飾面上勾畫出所需要的畫面圖形,然後用毛筆勾線,再上色。上色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粘好再畫,一種是畫好再粘。
(2)色彩:多用礦物質酸性或鹼性品色(透明色)、水彩色、中國國畫色及水粉色,按所需的部位大鋪大染。力求達到色彩對比強、對比純、對比艷。
由於哈氏風箏有多種類別,強度和規格各異,也就需要考慮到連線線與風箏自身的強度以及風箏放飛時與風力的比例關係。所謂比例關係,包括兩方面:1、指施放時,風箏與氣流產生動力,連線線所能夠承受的壓力;2、指風箏負擔線重量的極限。例如製作一百節蜈蚣風箏時,可分成前後兩部分或前中後三部分,而連線線須分段逐漸減低強度:第一至二十或者三十節用雙線,第三十至七十節用單線,七十節至尾用前所用單線粗細2/3的較細單線。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不斷改變,放風箏的習俗已逐漸淡化,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這項民間手工藝也正慢慢被人們所遺忘,該技藝面臨著後繼無人、技藝失傳的問題。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北京漢風至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傳承人物

哈亦琦,男,回族,1954年3月出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申報地區:北京市海淀區。

傳承譜系

代別
姓名(生卒)
第一代
哈國梁(1828—1903)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第三代傳承人哈魁明(右)與兄長哈魁亮(左)、兒子哈亦琦(中)
第二代
哈長英(1867—1946)
第三代
哈魁斌、哈魁壽、哈魁亮、哈魁光、哈魁明(1916—1993)、哈晶漪
第四代
哈亦琦(1954— )
參考資料: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3年6月,在美國舊金山國際風箏大會上,哈氏風箏作品“五魚瘦燕”獲得特別獎。
1998年,在荷蘭海牙市舉辦的國際風箏大會上, 哈氏風箏作品“百米龍頭蜈蚣”獲得第一名。

國際交流

1903年,美國教授羅福購買了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第二代傳人哈長英製作的4件硬拍子風箏——鐘馗、香爐、雙魚和蓮花葫蘆,並將之帶回美國,現收藏於美國舊金山自然博物館,是現存歷史最久的哈氏風箏實物。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左起)鐘馗、香爐、雙魚、蓮花葫蘆
2001年6月,在北京市政府於俄羅斯莫斯科市舉行的“中國文化節”風箏展覽及表演交流活動上,哈氏風箏作為國家禮品被贈予了時任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

工藝流程

一、材料、工具
製作哈氏風箏,先要選備材料。一般來說,骨架材料多用毛竹、青竹、成竹、建竹、葦子及木條。綁紮用料有麻、棉線、紙線及紙條。粘糊劑為樹脂膠、漿糊、化學膠等。畫面材料為油質紙、宣紙、高麗紙、綿紙、絲、絹、硬殼紙及棉布。繪畫材料有礦物質酸性或鹼性品色(透明色)、水彩色、中國國畫色及水粉色。
選好材料後,便須配備各種工具。製作哈氏風箏所用的基本工具有:剪刀、鉗子、火爐、酒精燈或蠟燭、銼刀、大小鋸、大小劈刀、烙台、熨斗、單雙把刨子、筆、墨、硯、窩頭火,以及各種針和鑽頭等。
二、流程
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講究”扎、糊、繪、放“四技。
首先是決定骨架用料。哈氏風箏主要部位一般要選用一年以前的竹子,因為竹內的水分已蒸發淨盡,保持內在的油性;裝飾部位則宜選用當年或前一年的青竹。前者優點在固定綁紮部位不變形,後者則容易按設計圖加熱烘烤成形。先綁紮基本骨架,然後再綁紮裝飾部位骨架。在骨架的綁紮過程中,削竹條的基本方法有拉削、推削、刨削、砍削、銼削多種;兩竹相接則可採用跪腿連線、搭接、插接、銜接等方法。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藍牡丹蝶畫譜
以沙燕風箏為例,先將兩根大小相同、竹節基本對稱的竹條用拉削、推削、刨削的方法把兩端削薄然後銜接綁紮;依照10:6:5的強度比例削好全部膀條及裝飾部位竹條綁紮成型;然後將上綁條尖對尖插接綁紮角度承90度或110度即可;再用線將膀尖拉向豎棍中間栓牢使膀條向後彎成弧形。
粘糊是製作哈氏風箏時一個必不可缺的工序。手藝的巧拙也會直接影響到風箏能否起飛,起飛效果是否極佳,以及畫面與骨架結合是否完美。粘糊有四種基本方法:
(1)平糊:將骨架正面塗上膠後,平放在絹背面上。
(2)裹糊:把已留出的絹邊轉彎處剪出幾個口,上膠後向骨架後方裹去,粘好。
(3)連糊:按照半立體骨架的弧度,一塊一塊的連糊。
(4)補糊:先將骨架平糊在絹上,然後用一塊塊小絹補糊在骨架四角和中間位置。
(1)構圖:先在風箏的裝飾面上勾畫出所需要的畫面圖形,然後用毛筆勾線,再上色。上色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粘好再畫,一種是畫好再粘。
(2)色彩:多用礦物質酸性或鹼性品色(透明色)、水彩色、中國國畫色及水粉色,按所需的部位大鋪大染。力求達到色彩對比強、對比純、對比艷。
由於哈氏風箏有多種類別,強度和規格各異,也就需要考慮到連線線與風箏自身的強度以及風箏放飛時與風力的比例關係。所謂比例關係,包括兩方面:1、指施放時,風箏與氣流產生動力,連線線所能夠承受的壓力;2、指風箏負擔線重量的極限。例如製作一百節蜈蚣風箏時,可分成前後兩部分或前中後三部分,而連線線須分段逐漸減低強度:第一至二十或者三十節用雙線,第三十至七十節用單線,七十節至尾用前所用單線粗細2/3的較細單線。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不斷改變,放風箏的習俗已逐漸淡化,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這項民間手工藝也正慢慢被人們所遺忘,該技藝面臨著後繼無人、技藝失傳的問題。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北京漢風至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傳承人物

哈亦琦,男,回族,1954年3月出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申報地區:北京市海淀區。

傳承譜系

代別
姓名(生卒)
第一代
哈國梁(1828—1903)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第三代傳承人哈魁明(右)與兄長哈魁亮(左)、兒子哈亦琦(中)
第二代
哈長英(1867—1946)
第三代
哈魁斌、哈魁壽、哈魁亮、哈魁光、哈魁明(1916—1993)、哈晶漪
第四代
哈亦琦(1954— )
參考資料: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3年6月,在美國舊金山國際風箏大會上,哈氏風箏作品“五魚瘦燕”獲得特別獎。
1998年,在荷蘭海牙市舉辦的國際風箏大會上, 哈氏風箏作品“百米龍頭蜈蚣”獲得第一名。

國際交流

1903年,美國教授羅福購買了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第二代傳人哈長英製作的4件硬拍子風箏——鐘馗、香爐、雙魚和蓮花葫蘆,並將之帶回美國,現收藏於美國舊金山自然博物館,是現存歷史最久的哈氏風箏實物。
風箏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北京風箏哈製作技藝)
(左起)鐘馗、香爐、雙魚、蓮花葫蘆
2001年6月,在北京市政府於俄羅斯莫斯科市舉行的“中國文化節”風箏展覽及表演交流活動上,哈氏風箏作為國家禮品被贈予了時任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