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考

風物考

《風物考》是200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仲富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物考
  • 圖書編號:1429216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定價:49.8
基本信息,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風物考
圖書編號:1429216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價:49.8
ISBN:780646992
作者:仲富蘭/國別:中國大陸
出版日期:2006-06-01
版次:1
開本:16開

簡介

早在漢字產生以前,中國就有了龍的形象。此後,許多中國典籍都以紀
實手法對龍作過繪色繪聲的描述:“頭似駝,角似鹿,眼似龜,耳似牛,項
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龍到底是什麼,誰也說不清,
只知道中國人以“龍”為圖騰,而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有人說龍是中華
民族的精神象徵。
幾千年來,大多數帝王或正在覬覦帝王寶座者,都力圖證明他們與龍的
血緣聯繫,有的皇帝還說他們是龍的兒子而自命不凡、胡作非為。他們把龍
看成是無所不能的神靈,是神仙的坐騎,是騰飛的象徵,是福澤皇家的瑞獸
。但最為講究實際的中國老百姓所看重的,是龍所具有的興雲布雨的本事。
因為,只有這種靈賦,才使得龍與處在農耕文化氛圍中的中華子民之間產生
了密切的聯繫。也就是說,人們對龍崇拜的主要目的,在於對風調雨順、萬
物有成的祈求;在於對水澇旱災的恐懼和力圖擺脫的情結。老百姓堅信,要
想從龍那兒獲得不降災禍的承諾,除了有比龍法力更高的神靈之外,最為可
靠的途徑,就是給予龍更多的祈禱拜求。
不然的話,人們為什麼要建那么多的祭祀龍的場所和舉辦那么多的祭祀
龍的活動呢!當然,老百姓認為龍有變幻形象的神通,他們希圖將龍人格化
,使龍能與他們和睦相處,彼此友善,保佑他們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
樣,龍就成了與鳳、麒麟和龜並列的“四靈”之一,龍的職責可不輕哩!
都說中華民族是龍的民族。那么,龍到底是什麼呢?北京大學哲學系王
東教授在他的《中國龍的新發現一一中華神龍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版)一書中說,在龍的問題上,最流行的是搬用西方文化人類學的原始圖騰
說,而這種說法並不科學。王東認為,中國的“龍”源於圖騰,又超越圖騰
,是文化的創造,也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號和美
好象徵。
龍是我們民族傳統和精神的體現,一般認為最早源於古人的圖騰崇拜。
早在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有了“龍”為神靈和祥瑞吉祥的概念
,並且創造出了許多經藝術加工的龍形象。如紅山文化玉龍、大汶口文化的
龍紋乃至濮陽的卵石龍等。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對歷史文物進行發掘整理後發
現,中國的龍文化很可能起源於甘肅。甘肅考古學者在甘肅武山出土的一個
距今六千多年的遠古彩陶瓶上,發現繪有一個人面兩足龍身的飾圖,這表明
,中國對龍的崇拜要早於這個時期,而且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將這一崇拜運
用於文化表現形式。我國許多龍文化的史料記載,也都同甘肅有關。在山東
嘉祥武氏寺中出土的距今二千多年的漢代石刻、四川新津寶子山漢墓中出土
的刻畫、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大型錦畫都有伏羲龍身的圖案,由此可以推
斷,為古二皇之首的伏羲是中國創建龍文化的第一人。而許多古文獻中都記
載,伏羲氏是古成紀人,古代成紀正是今甘肅天水。
上個世紀80年代,在甘肅發掘出土的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大地灣遺址
,進一步證明這裡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時至今日,甘肅民間仍然
保留崇拜龍蛇的習俗。據一些考古工作者介紹,目前還沒有對龍文化產生的
根源作研究,也不知是否有這樣的龍,但是有一點可初步斷定,龍文化的發
源地可能就在甘肅。可是,也有人說龍文化始於山西,1978年,在襄汾縣東
北以陶寺村為中心,涉及東坡溝、中梁、李莊等村莊的一場由中國社科院考
古所和臨汾地區文化局主持的考古發掘工程正式拉開了序幕。經過調查試掘
,最後將重點鎖定在陶寺村南一帶。到1983年,發掘面積已達6000平方米,
發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果。之後,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連年
不斷,延續至今,並且不斷有新的驚人的發現。理由是奠定龍文化的堯時代
的真實存在。堯都平陽,舜繼堯就天子位的地方,古即稱“中國”。古時堯
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地方都在晉南,晉南是當時“中國”之中無
疑。現在“中國”,如前所述,是一個集56個民族於一體的大家庭,與古代
中國一詞有不同含義,故也可說古代“中國”一詞是狹義的中國,而今之中
國,則是意義明朗的廣義的中國。
儘管龍是多種動物部件拼裝起來的吉祥靈物,但它畢竟有一個完整美麗
的形象。這個形象,淵源久遠,影響極大。我們的民族信仰崇拜的這個“神
物”,並且把自己看作是它的傳人。那么這個龍祖最初的形象又在哪裡?這
個問題如果出之有地,言之有據,對於解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產生髮
展及其與龍文化的關係,無疑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
堯文化、龍文化、龍的傳人、崇山精神,在山西尤其在晉南大地上結成
了一條金紐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龍文化先祖的文化圈。在這塊寶地上先民
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把崇山這座埋葬帝堯父子的神山,叫“臥
龍山”,並把它作為心靈的神聖靠山去頂禮膜拜,瞻仰祭祀,甚至死了以後
,埋葬的方向也要“頭枕塔兒山,腳登汾河灣”。
龍文化是華夏5000年文明史的脊樑,是豐富發展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
的精神動力。不論它在中華大地的哪一處,在原始社會,遠古先民常以自己
的敬畏、感激、懼怕的物象作為本部族的標誌,崇拜它,敬重它,祈求它的
保護,這就是圖騰。隨著民族的不斷融合,多種圖騰也集合成為了“龍”,
它象徵著神秘、恐怖和威力。
P1-3

目錄

自序/1
龍圖騰溯源/1
鳳凰符號的肇始/11
神獸麒麟的起源/20
龜的形象演化/27
鵲鳴兆喜和鴉噪兆凶/37
蝙蝠與福文化探尋/43
鶴的仙風道骨/51
崇鯉習俗考索/60
毛筆史話/69
墨的歷史/77
硯台面面觀/86
五彩繽紛的扇子/94
細說銅鼓/104
綜觀酒壺/115
說鼎/124
蠟燭考/134
賞風箏/144
何物中國結/153
繽紛的香包/161
銅鏡的來龍去脈/168
玉器的前身今世/182
雜說水菸袋與鼻煙壺/194
探究景泰藍/204
屏風的起源與發展/215
帽子古今談/225
筷子考辨/233
多彩多姿的裙子/242
古枕漫說/249
趣鬥蟋蟀/259
麻將今說/268
後記/2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