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林火山旗

風林火山旗

風林火山的原意是: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軍爭篇。日本學習了許多中國文化,他們把這句名言叫做“風林火山”。(日語音譯:Furinkazan;日語假名:ふうりんかざ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林火山旗
  • 外文名:Fūrinkazan
  • 日語假名: ふうりんかざん
  • 類別孫武的兵法
原典詳解,傳入日本,制孫子旗,

原典詳解

孫武的兵法巨作《孫子兵法·軍爭篇》。原典是:
其疾如風:軍隊的行動要反應迅速,猶如疾風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敵方。
其徐如林:當軍隊緩慢行軍時,猶如靜止的森林,肅穆、嚴整,不驚動敵人,不打草驚蛇。
侵掠如火:當進攻敵人時,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銳不可當的攻勢結束戰鬥,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動如山:當軍隊駐守時,要如同山嶽一樣,嚴陣以待,隨時做好投入戰鬥的準備。
難知如陰:當軍隊隱蔽時,要像陰雲遮天不見日月星辰一樣。
動如雷霆:當軍隊行動起來,猶如雷霆萬鈞,勇猛迅捷,使敵無從退避。

傳入日本

遠傳日本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軍事學的基礎,其思想已經溶入到中國軍事理論的方方面面,所以已其中的某一點作為指導在中國宣傳的並不多。由於日本軍事遠遠落後於中國,而戰國時代的大名武田信玄比較早的領悟了要領,提出了“風、林、火、山”的口號,在軍事理論貧乏的日本戰國時代,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據史書記載,《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是在公元735年,即唐朝開元二十三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等中國兵書帶回日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作為秘密的珍藏書並未迅速傳播,直至戰國時代才公開運用。 《孫子兵法》傳入日本後一直作為朝廷與兵家的“密笈”不向外傳。長期以來,中國兵法在日本被一種神秘主義的色彩所籠罩,當時流傳的只有中國的兵陰陽家(1)兵書,其日譯本書名為《訓閱集》共120卷。而一同傳入的《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則視為秘不外傳的書籍。同時,兵陰陽家的迷信成份也妨礙了《孫子兵法》的傳承與套用。甲州派兵法家香西成資在《武田兵述文稿》中指出:“大江維時(可能是假託的人名)歸朝以後,以文武輔佐於朝廷。於是兵家之徒,請學其法(指《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大江維時秘此法而不傳於人,別以兵陰陽之書為日本文字,作《訓閱集》120卷以傳於世。是所以欲惑人之耳目而不使知兵法之實事也。”據稱,《孫子兵法》存於大江世家,後傳到了大江匡房(1041~1111)之手,此後又從匡房傳到源義家,進而碾轉傳到甲州武田源氏。從此《孫子兵法》得以在甲州派中流傳、繼承和運用,其後裔武田信玄是其家傳兵法的繼承人,並在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指室町幕府末期應仁之亂(1467~1477)後的一個世紀。在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烽煙四起。在此期間,武田信玄(1521~1573)因與上杉謙信長期作戰而聞名,尤其於1541年信玄成為武田家族首領之後,在征服信濃、駿河、遠江、上野等地區,及與上杉謙信對峙、大破織田、德川聯軍等戰鬥中,威名大振,對織田信長形成一種威脅。最終,在征討信長的過程中,信玄于軍中病逝。

制孫子旗

武田信玄在作戰中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最著名的是他所制定的軍旗,其上援引有《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14個大字,被稱作“孫子旗”。如今這面原旗仍保存在日本鹽山市雲峰寺中,或許是武田信玄於1551年在此出家為僧的原故。學者認為,武田信玄所歸納的“風林火山”的戰略是表現出《孫子兵法》常變一體、靜動一元的特色。武田信玄的兵法在慎戰、全勝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方面與《孫子兵法》有共同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