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風吹麥浪》是由肯·洛奇執導,基里安·墨菲、帕德萊克·德蘭尼利亞姆·坎寧安等主演的歷史戰爭片。該片於2006年5月18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達米安與泰迪兄弟二人在愛爾蘭獨立戰爭與愛爾蘭內戰中由並肩作戰到反目成仇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肯·洛奇
  • 編劇:Paul Laverty
  • 主演:斯里安·墨菲,帕德萊克·德蘭尼,基蘭·安涅,利亞姆·坎寧安
  • 出品公司:Sixteen Films Ltd.
  • 發行公司:Distribution Company
  • 中文名:風吹麥浪
  • 外文名: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其它譯名:吹動大麥的風、風吹稻浪
  • 出品時間:2005年
  • 製片地區:愛爾蘭、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比利時、瑞典
  • 類型:劇情、歷史、戰爭
  • 片長:127分鐘
  • 上映時間:2006年05月18日
  • 對白語言:英語/愛爾蘭語/拉丁語
  • 色彩:彩色
  • 線上播放平台:土豆網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製作公司,發行公司,上映日期,影片評價,正面評價,中立評價,負面評價,

劇情簡介

達米安斯里安·墨菲飾)是愛爾蘭一名普普通通的醫科大學生,畢業之後,他前往倫敦深造。但是,在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卻回到了家鄉,與哥哥泰迪帕德萊克·德蘭尼飾)、好友丹利亞姆·坎寧安飾)一起加入了愛爾蘭共和軍。他們與當時英國政府僱傭的、專門用於鎮壓愛爾蘭共和軍的民兵部隊“黑與棕”,展開了異常激烈的鬥爭。由於自由戰士的英勇善戰,迫使英軍答應雙方簽訂一個條約,停止流血犧牲。然而,勝利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很快內戰爆發,那些曾經肩並肩作戰的家族痛苦地發現自己必須面對宣過誓的所謂敵人,這對他們的忠誠是一種殘酷的考驗。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備註
達米安斯里安·墨菲--------
泰迪帕德萊克·德蘭尼--------
杜尼卡吉拉德·科尼--------
利亞姆·坎寧安--------
辛妮基蘭·安涅----達米安的妻子
PriestDenis Conway--------
RoryMyles Horgan--------
DonnachaGerard Kearney----辛妮的老鄰居
MicheailLaurence Barry--------
JuliaSabrina Barry--------
LeoFrank Bourke--------
Theatre GoerFergus Burke--------
The InterrogatorAntony Byrne--------
Sergeant at CottageTom Charnock--------
ChrisJohn Crean--------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選角導演藝術指導美術設計服裝設計
雷德芒德·莫瑞斯、保羅·崔吉比斯肯·洛奇Dennis Fitzpatrick保羅.拉弗蒂巴里·埃克勞德喬治·芬頓Jonathan MorrisOonagh KearneyFergus CleggMichael Higgins、Mark LowryEimer Ni Mhaoldomhnaigh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達米安
    演員:斯里安·墨菲
    原本是愛爾蘭一名普普通通的醫科大學生,但在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卻回到了家鄉聯合了他的哥哥泰迪組織了反英的底層革命軍,他們殺死了諸多的英軍,迫使英國內閣與愛爾蘭簽訂了停戰協定,戰爭結束後,愛爾蘭內戰爆發,他繼續拿槍捍衛主權。然而泰迪與他在妥協與反抗的問題上發生了強烈的爭執,最終他被泰迪殺害。
  • 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泰迪
    演員:帕德萊克·德蘭尼
    達米安的哥哥,12歲參軍,獨立戰爭爆發後的初期為了主權堅韌不屈,即使遭遇英軍嚴刑拷打也沒有背叛,戰爭結束後內戰爆發,他卻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淪為英軍的傀儡,當達米安被抓並拒不透露武器庫的位置時,他十分狠心的將其處決,但最終抱著弟弟的屍身痛哭不已。
  • 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達米安與泰迪的朋友,獨立戰爭爆發時加入了達米安的革命軍,被抓後在英軍的集中營里流放了幾天,內戰爆發後離開了愛爾蘭不知去向。
  • 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約翰·漢密爾頓長官
    演員:吉拉德·科尼
    英軍所轄的“黑與棕”民兵部隊的長官,性格暴烈且手段強硬,不止一次的掃蕩愛爾蘭革命軍的駐地,只為找到它們的武器庫。因為泰迪辱罵英軍的暴行而惱羞成怒對他使用酷刑,但依然無法獲得他們武器庫的位置。
  • 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辛妮
    演員:基蘭·安涅
    達米安的妻子,是個希望家裡能平平安安的賢惠女人。內戰爆發後她所住的屋子的經常遭到英軍的燒毀,這令她痛苦萬分。泰迪將達米安槍決後回來報信的一刻她希望家人平安無事的願望全部破滅,最後與泰迪徹底斷絕親屬關係。
  • 風吹麥浪(2006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杜尼卡
    是一個還未成年的小孩子,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後加入了達米安的愛爾蘭共和軍,在一次行動中他被英軍抓捕,他因為恐懼而出賣了共和軍的同志並說出了據點,從而使共和軍成員全部被抓。後來達米安發現是他告的密時將他槍決。
角色演員介紹資料

獲獎記錄

年份屆數獎項類別授予方結果
2006
第59屆
坎城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獲獎
第19屆
歐洲電影獎
最佳攝影
獲獎
最佳影片
《風吹麥浪》
提名
最佳男演員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2007
第21屆
西班牙戈雅獎
最佳歐洲電影
提名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06年肯·洛奇摘得“金棕櫚”獎2006年肯·洛奇摘得“金棕櫚”獎
故事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與愛爾蘭之間的衝突。在這部影片中,通過講述和展現三個普通年輕人的傷痛遭遇,洛奇試圖再現愛爾蘭人在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真實經歷。肯·洛奇希望該片能表現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高度關注,甚至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狂熱至誇張的政治激情,這也反映出他對工人階級、對社會底層人民的真誠關懷。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製作地區
Sixteen Films Ltd.
英國
BIM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Bórd Scannán na hÉireann
愛爾蘭
EMC Produktion
其他地區
Element Films
愛爾蘭
Film Coop
其他地區
Filmstiftung Nordrhein-Westfalen
德國
Matador Pictures
其他地區
Pathé Distribution
法國
Regent Capital
其他地區
TV3 Television Network Ireland
愛爾蘭
Tornasol Films S.A.
西班牙
UK Film Council
英國

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發行地區發行時間
Distribution Company
阿根廷
2006
Pathé
法國
2006
Bir Film
土耳其
2006
A-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2006
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
新加坡
2006
Christal Films
加拿大
2006
Cinequanon
日本
2006
Diaphana Films
法國
2006
Gateno Films
秘魯
2006
IFC First Take
美國
2006
Neue Visionen Filmverleih
德國
2006
Pathé Distributors
英國
2006
Pathé International
法國
2006

上映日期

上映國家上映日期上映國家上映日期
法國(坎城首映)
2006年5月18日
俄羅斯
2006年10月12日
中國台灣
2006年12月8日
德國
2006年10月13日
英國
2006年6月23日
土耳其
2006年10月20日
愛爾蘭
2006年6月23日
義大利
2006年10月
澳大利亞(悉尼電影節)
2006年6月25日
菲律賓
2006年11月3日
法國
2006年7月7日
法國
2006年11月8日
克羅地亞
2006年7月17日
希臘
2006年11月9日
葡萄牙
2006年7月27日
義大利
2006年11月10日
荷蘭
2006年8月10日
中國台灣(金馬獎)
2006年11月19日
法國
2006年8月23日
日本
2006年11月25日
泰國
2006年8月24日
波蘭
2006年12月8日
冰島
2006年8月31日
德國
2006年12月28日
比利時
2006年9月6日
黎巴嫩
2007年2月8日
加拿大
2006年9月7日
印度尼西亞
2007年2月21日
瑞典
2006年9月15日
美國
2007年3月16日
西班牙
2006年9月15日
埃及
2007年5月2日
以色列
2006年9月21日
新加坡
2007年5月3日
澳大利亞
2006年9月21日
墨西哥
2007年5月13日
阿根廷
2006年9月28日
匈牙利
2007年5月24日
以色列
2006年10月12日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風吹稻浪》以20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與愛爾蘭之間的衝突為背景,通過三位青年的不同際遇,再現了當地人值此特殊歷史階段的真實經歷。肯·洛奇雖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卻以完全中立的姿態,平靜講述了這樣一齣悲劇。雖有被好事娛記質疑“涉嫌叛國”的插曲,但影片一絲不苟的態度和嚴肅寫實的風格,還是讓懇切的攝製初衷與厚重的人文關懷不言自明。 (新浪影評人畢成功評)

中立評價

肯·洛奇用看似漫不經心的構圖來製作的影片開頭,連片頭字幕也出現的非常規矩,並非是準備大幹一場的樣子,只能說挺符合一個七十歲的老導演的做派。該劇中有兩次槍決的片段,一處是哥哥槍決了弟弟,另一處是小孩子因恐懼出賣了同志也遭到了槍決,這兩處槍決使這部電影擁有了無以倫比的厚度和力度,如同給了觀眾兩個大悶棍,讓我們對正義戰爭的崇高性都起了疑心。(影評人金娜評)
該片描述的是大英帝國血腥歷史中的一章。大英帝國在很多其他的國家有很多同樣的情況,甚至是肯亞的五十年代都可以講述同樣的故事;長久以來導演肯對愛爾蘭懷有濃厚的興趣,這裡只是帝國的小小一角,但是同樣的故事可以在孟加拉、肯亞、塔斯馬尼亞被講述。(作家Paul Laverty評)

負面評價

該片是支持愛爾蘭共和軍的一部影片,影片的目的就是想要將英國的名聲搞壞。(《太陽報》的專欄作家亨利·馬可亞當評)
洛奇的目的是要直接鼓勵人們對20世紀20、30年代的愛爾蘭和現在的伊拉克進行比較。該片要將英國描寫成虐待狂者,將愛爾蘭描寫成浪漫而有理想的反抗方。該片完全是從劇中愛爾蘭角色的角度出發,將愛爾蘭士兵們描述成為絕對英勇強盛的一方。(《每日郵報》作家露絲·達德利·愛德華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