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厥

風厥

風厥,病名,出自《黃帝內經》。厥,氣逆。所以,所謂風厥,就是因風導致身體臟腑出現氣逆的疾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所以,風又有不同的含義,或指風邪,或指代肝氣。

基本介紹

  • 別稱:風厥
  • 中醫病名:風厥
  • 常見發病部位:臟腑
  • 傳染性:無
  • 傳播途徑:無
  • 風含義:風邪肝氣
在《內經》當中,風厥出現三次。這三處所說的風厥病是不一樣的。
《素問·陰陽別論》提到了一個風厥病,《陰陽別論》上所提到的那個風厥病,是指的肝氣鬱滯,橫逆犯胃。使得胃氣失和而出現噫氣等症狀的,叫風厥。肝胃失和,肝屬於風木之氣,胃屬土,肝受郁滯則橫逆犯胃。使得胃氣上逆,因此出現這個病叫風厥。主要從病機上講。
《靈樞·五變》篇,也有風厥一病,那個風厥病是說身體虛弱,衛外不固,感受風邪出現的病證。主要症狀為:汗出太多。風為陽邪,所以容易使人出汗。正氣虛弱不能固表,而風邪又外受,所以汗出很多,所以叫風厥。
《素問·評熱病論》篇,還有一個風厥,是太陽與少陰的並病,少陰虛火上逆,而外受的風邪,使得少陰虛火上逆,所以叫做風厥病。
在《類經》中提及:“風為陽邪,故汗雖出而身仍熱也。巨陽主氣,氣言表也。表病則里應,故少陰得熱,則陰分之氣亦從陽而上逆,逆則厥矣,故名風厥。按∶風厥之義不一,如本篇者,言太陽少陰病也。其在《陰陽別論》者,雲二陽一陰發病名曰風厥,言胃與肝也。詳本類前六。在《五變篇》者,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肉不堅,腠理疏也。詳本類後七十六。俱當參辨其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