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膿腫
腦膿腫是細菌侵入腦內引起局限性炎症,繼而形成膿腔與膿腫壁的化膿性疾病。多見於大腦半球,70%為單發,30%為多發或多腔膿腫。腦膿腫可由三種途徑來源的病原體感染所致,即血源性感染、鄰近器官的感染灶直接蔓延和外傷或手術導致的感染。若帶菌栓子通過血循環入腦,多發生在額頂葉。若繼發於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膿腫則好發於同側顳葉或小腦半球。若繼發於鼻竇炎,膿腫多見於額葉。若因開放性顱腦損傷繼發感染所致,則膿腫多位於骨折附近腦葉。
腦膿腫的形成分三期:
1.急性腦炎期或腦膜腦炎期:細菌侵入局部腦組織,引起局部腦組織軟化、壞死。
2.化膿期:腦組織軟化、壞死區逐漸擴大而形成膿腔,附近伴有炎症及水腫。
3.包膜形成期:感染2~4周后,膿腔外圍的肉芽、結締組織和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膿腫壁。如果膿腫壁形成不良,膿腔破潰,膿液流至周圍腦組織,可形成多房膿腫。
【CT表現】
1.急性腦炎期:表現為邊界模糊不清的低密度區,有占位表現,增強檢查無強化。
2.化膿和膿腫壁形成期:
(1)普通掃描:膿腫呈低密度,半數病例可見完整或不完整的環狀等密度膿腫壁,壁厚5~6mm,壁的CT值平均為34Hu。如為產氣菌感染,膿腔內可見氣液面。病變邊界多不清楚,由於膿腫周圍有明顯的低密度腦水腫,占位表現多較明顯。小腦膿腫壓迫第四腦室,可形成幕上腦積水,幕上腦膿腫可壓迫室間孔使對側腦室擴大、積水。
(2)增強掃描:化膿期:膿腫壁輕度強化,表現為完整但不規則淺淡的環狀強化。膿腫壁形成期:表現為完整、薄壁均一的環狀強化。小膿腫可呈結節狀強化。多腔膿腫表現為多個相連的強化環。多發膿腫表現為腦內多發的環狀或結節狀強化灶。膿腫破潰時,可引起化膿性室管膜炎或腦膜炎,表現為室管膜線狀強化或腦膜強化。
【MRI表現】
在腦膿腫形成的不同時期它的表現大不相同。急性化膿性腦炎時,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邊界模糊,當壞死區相互融合後,中心區T1、T2值進一步延長,強化後無明顯增強或像一般炎症那樣沿腦回和軟腦膜的不規則強化。腦膿腫形成後,除顯示水腫外,膿腫壁在T1WI上呈環狀相對等或高信號,在T2WI上呈相
對環形低信號;膿腔呈長T1與長T2信號;增強檢查對診斷有重要作用,膿腫包膜即膿腫壁可明顯增強,表現為環形強化,膿腔可單個,也可呈分葉狀或多個小膿腔。
【核醫學顯像】
核素標記白細胞顱腦顯像,病變區呈高濃聚影,形成包膜時呈現“輪圈狀”。
【評價】
MRI比CT更容易區分壞死、液化和腦炎。由於MRI對腦組織內水分含量的變化比CT更敏感,同時MRI可根據組織的T1和T2時間的變化來反映腦組織的改變,因此MRI能對腦炎早期作出診斷而有利於臨床的治療。核醫學核素標記白細胞顯像有定性診斷意義。
硬膜下膿腫和硬膜外膿腫
硬膜外膿腫和硬膜下膿腫是指位於硬膜外或硬膜下間隙的化膿性疾病。硬膜外膿腫多發生於顳部,常見於鄰近感染或外傷、手術後。硬膜對化膿性炎症擴散有阻擋作用,因此膿腫較局限。硬膜下膿腫可繼發於慢性骨髓炎、腦膿腫、硬膜外膿腫或硬膜下血腫術後感染。硬膜下膿腫範圍較廣泛。
【CT表現】
1.硬膜外膿腫:在顱骨內板下方呈局限性梭形低密度區,其內緣可見略高密度的條帶狀弧線影,有占位徵象。增強檢查,其內緣明顯均一帶狀強化。
2.硬膜下膿腫:在顱骨內板下方呈新月形或長梭形低密度區,範圍較廣泛,其內緣可見略高密度條帶狀弧線影,占位較明顯。增強檢查,其內緣明顯均一帶狀強化。
【MRI表現】
大腦凸面的硬膜下膿腫在T1WI上信號低於腦實質而高於腦脊液。T2WI上信號高於腦實質而略低於腦脊液,覆蓋於大腦半球表面,呈新月形或弓形,偶為長梭形,並向腦裂特別是外側裂延伸,新月形的內緣不出現低信號的弧形帶。
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菌隨血循環進入顱內,引起腦膜的急性炎症反應。軟腦膜血管充血,出現大量炎性滲出物。晚期形成腦膜增厚粘連,並引起交通性或梗阻性腦積水。兒童患者可引起硬膜下積膿或積液。少數形成腦膿腫。腦血管化膿性炎症可形成腦梗塞。
【CT表現】
1.早期無異常發現。病變發展,在大腦皮層區可見不規則形低密區,腦膜出現線狀強化,炎症累及室管膜或脈絡叢可出現腦室壁的線狀強化。
2.可形成硬膜下積膿或積液。
3.腦血管化膿性炎症可形成腦梗塞。
4.晚期形成腦積水。
【MRI表現】
化膿性腦膜炎時,有時可以見到變形的蛛網膜下腔和擴大的腦室,增強MRI檢查可顯示不規則強化的蛛網膜下腔和腦池,以橋小腦角池和鞍上池的蛛網膜強化較為常見,化膿性腦膜炎痊癒後留下的蛛網膜鈣化在MRI上顯示不如CT清晰。
【評價】
對顱底、腦幹周圍池的顯示,MRI優於CT。腦凸面兩者顯示效果相似。
五、病毒性腦炎
1.單純皰疹性腦炎:本病由Ⅰ型單純皰疹病毒經口腔黏膜侵入人體,潛伏至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發病。一般好發於20~30歲。病變以顳葉內側及額葉眶面最明顯,出現局限性腦水腫、出血及壞死灶。
【CT表現】
(1)部位:主要位於顳葉前內側及腦島,至豆狀核外側密度突然正常,為該病的特徵性CT表現。病變向前可累及額葉底部,向上可累及額頂葉,向後可累及枕葉,向內可累及內囊。
(2)普通掃描:病變區表現為低密度區,邊界不清,此征在病後1周最明顯,可持續4周以上,且隨病程推移密度越來越低,低密度區邊界日益清楚。不少病例可見到高密度病變,此為腦炎出血的標誌。因壞死區有嚴重腦水腫,可出現占位效應,使鄰近腦室受壓變形,中線結構可向健側移位。
(3)增強掃描:病後2~4周,約半數病例在低密度區周圍出現線條狀強化,以外側裂和腦島周圍最明顯。
【MRI表現】
病毒性腦炎在MRI上有較多的表現,但均無特徵性,主要為腦內單發或多發、邊界模糊的病灶;T1WI為等、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其中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MRI表現為:顳葉底面、內側面、島葉局限性長T1、長T2信號,往往局限一側或另一側較輕,可波及額葉底面,有時可見點狀、斑片狀出血,注射Gd-DTPA後呈瀰漫性或腦回狀強化。
2.散發性腦炎:散發性腦炎包括兩大類:一種是原發性病毒性腦炎,表現為腦組織水腫、壞死、液化、點狀出血和炎性細胞浸潤;另一種是急性脫髓鞘腦病,表現為白質小靜脈周圍有脫髓鞘改變和炎性細胞浸潤。
【CT表現】
大腦半球白質內多發性低密度區,邊界不清,鄰近白質的皮質區可受累,個別病例見於腦幹或小腦。可有占位表現。
【MRI表現】
病變早期,T1WI上可見兩側顳葉低信號區,T2WI上為明顯高信號區,如有出血,T1WI、T2WI上均為高信號區,呈斑點狀。
【評價】
CT和MRI的作用在於證實臨床診斷和確定腦組織活檢的部位。
結核性腦膜炎
早期,軟腦膜廣泛炎症分泌大量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沉積於腦底池並伴肉芽組織增生。腦血管發炎,可使管腔狹窄或閉塞,從而引起供血區腦梗塞。晚期,腦膜增厚、粘連,並出現鈣化,阻塞腦脊液循環引起腦積水。
【CT表現】
1.部位:好發於腦底池、側裂池。
2.普通掃描:病變呈等或略高密度,邊界模糊不清,其形態與侵及腦池的形態基本一致,可伴供血區腦梗塞。也可有腦積水,表現為第三腦室及側腦室擴大,但以第三腦室前部和雙側腦室顳角擴大更明顯。早期經治療可恢復,晚期不能恢復。晚期,腦池內可形成鈣化灶。
3.增強掃描:病變明顯強化,鈣化灶無強化。
天幕炎
天幕炎為急、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的併發症,常發生於同側。本病的臨床表現包括:中耳乳突炎和顳骨岩部炎的症狀(包括頭痛、耳溢液增加和岩尖綜合徵等)、顱內壓增高。病理上發炎的天幕增厚、變色,有肉芽組織形成或潰爛,並與局部腦組織粘連。
【CT表現】
1.部位:中耳乳突炎同側的天幕。
2.普通掃描:病變天幕密度高於腦實質,CT值64~72Hu,也可呈等密度。橫斷掃描,病變天幕邊界模糊不清。
病變同側的顳枕葉或小腦半球出現腦水腫,其同側側腦室三角區受壓變窄,第四腦室受壓變形向對側移位。小腦水腫致第四腦室受壓,阻塞腦脊液循環,幕上腦室可有輕至中度腦積水。病側乳突氣房消失。
3.增強掃描:病側天幕明顯強化,CT值達60~116Hu,病變可累及對側幕切跡。冠狀增強掃描能清楚顯示發炎增厚的天幕。
4.天幕炎可與腦膿腫、化膿性腦膜炎等並存。
結核瘤
結核瘤中心為乾酪樣物質,周圍為肉芽組織。結核瘤可吸收或鈣化。80%為單發,20%為多發。
【CT表現】
1.部位:多發生於大腦半球的皮層區及皮層下區。
2.普通掃描:呈單發或多發等或略高密度病灶,也可表現為鈣化灶。多數病變有灶周水腫。病灶較大,伴腦組織水腫時可有占位表現。
3.增強掃描:未鈣化的病灶呈結節狀或環狀強化。
【MRI表現】
T1WI上表現為低信號或略低信號,T2WI上多數信號不均勻,呈低、等或略高信號;包膜在T1WI上呈等或略高信號,T2WI上呈低信號;周圍水腫較輕,T2WI上呈明顯的高信號。結核瘤的鈣化可呈斷續的環狀或擰碎的殼狀的低信號影。
治療原則
及時切開排膿是首選降高熱的最快辦法。在抗菌素的選擇上選易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第二三代抗菌素同時要二三聯同時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