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靈宮(泰山景點)

顯靈宮(泰山景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泰山顯靈宮位於石橫鎮石橫四村內,俗稱“西行宮”或“行宮廟”。創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三月。現正殿、東西配殿、前過殿保存完整。行宮占地面積2815.2平方米,是肥城市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此外,在北京市西城區鮮明胡同也有一個明朝建築顯靈宮,現已拆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顯靈宮
  • 地理位置:石橫鎮石橫四村內
  • 占地面積:2815.2平方米
  • 俗稱:西行宮或行宮廟
簡介,建築構造,保護,

簡介

顯靈宮,位於山東省肥城市石橫村西端,俗稱“西宮廟”或“行宮廟”。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三月創建,有正殿、東西偏殿、前過殿,東側有“金剛”殿、後樓閣。正殿高大雄壯,內塑碧霞元君像。後有穿堂直通後樓,有碧霞元君臥姿塑像,俗稱“睡奶奶”。樓下花轎內塑有“馬姑娘”像。正殿脊為彩陶蟠龍,並掛琉璃瓦。兩側山牆均鑲嵌彩陶雕塑。東山牆上為“八仙過海”,下為仙鶴戲荷花和鯉魚跳龍門。西山牆為“十八羅漢斗悟空”,悟空居中,滑稽有趣,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前殿為過殿,塑有“四大天王”。門額橫石條鐫有“泰山顯靈宮”五個大字。院內有鐘樓1座,數尊龜馱石碑俱已廢。後院為玉皇大帝“樓閣”1座,1958年“大躍進”時期已拆除。
廟前原有古戲樓1座,清初創建,坐南朝北,石基石牆,砌壘精緻,掛瓦樓頂,有清乾隆時東衡魚進士胡翹楚所書楹聯“不大地面有家有國有天下;平常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橫批“鏡花水月”。

建築構造

前殿為大門過殿,穿堂式,面闊三間,硬山頂,重梁起架,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大脊和垂脊為黃釉陶塑,通體彩塑龍紋,門上有石條橫額,上刻“泰山顯靈宮”五字,落款為“明萬曆肆拾貳年叄月創建”。正殿為“碧霞元君殿”。坐北朝南,前廊式,硬山頂,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大脊和垂脊為黃釉陶塑,通體雕滿龍紋。另外,東西兩山牆外側上部均鑲有彩色陶塑,西山牆上彩塑內容有“十八羅漢斗悟空”、“八仙過海”等;東山牆上為“八仙過海”、“鷺鶿戲荷花”、“鯉魚跳龍門”等。
正殿後門有穿廊與後樓相通,穿廊東西牆上均有門,門兩側有窗,東西兩牆底部各鑲有圓首石碑三通。東牆最北邊一通為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碑。後樓為石砌雙層建築,頂部和二層已坍塌。正殿南兩側為東西配殿,是對稱式建築,前廊式,硬山頂。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大脊和垂脊為黃釉彩塑。大脊兩端有鴟吻,四條垂脊背均有戧脊和脊獸各四。東配殿南是靈官殿,面闊兩間,坐東朝西,硬山頂,頂部為黃色硫璃瓦,四條垂脊上均有脊獸各四。西牆窗戶北側有刻石一塊,落款“明天啟三年六月”。

保護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文物古蹟,發展文物旅遊事業,1998年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石橫鎮政府對顯靈宮進行了維修,使之煥然一新,每年參觀遊玩者絡繹不絕。2006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