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陽殿遺址,位於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金村南,是一座處於太極殿正北側、漢魏洛陽城宮城軸線上的大型夯土台基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顯陽殿遺址
- 地址: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金村南
顯陽殿遺址,位於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金村南,是一座處於太極殿正北側、漢魏洛陽城宮城軸線上的大型夯土台基建築。
顯陽殿遺址,位於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金村南,是一座處於太極殿正北側、漢魏洛陽城宮城軸線上的大型夯土台基建築。遺址簡介顯陽殿夯土殿基平面呈“凸”字形,東西寬約70米,南北約35米,台基南側殘高約1 米,台基外側殘存有部分包磚...
顯陽殿始建於北魏,依據相關文獻記載,顯陽殿是北魏時期“大朝”太極殿北側的“內朝”所在。出土物品中還有西漢時期帶有“宗廟”字樣的瓦當,這為探索西漢郡國廟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線索。2022年1月18日,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向公眾公布漢魏洛陽城考古新發現,確認了宮城顯...
秦鹹陽城遺址,為中國戰國後期至秦朝的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內,範圍包括渭河兩岸,以鹹陽市渭城區窯店街道辦為中心,發掘面積15168平方米,現存面積20平方千米,始建於秦孝公年間。秦鹹陽城遺址內並未發現城牆,其範圍約東起柏家嘴,西止毛王溝,北至高幹渠,東西長約7220米,南北寬約6700米,其中部偏北處...
奉天門遺址 奉天門遺址現闢為奉天門遺址石刻園。奉天門是明故宮三大殿之一奉天殿前的御門,是皇帝接見大臣議事的地方,其原有建築在太平天國兵火中消失殆盡。2012年,經考古發掘,發現了奉天門建築基址,並出土了大型柱礎石、磉墩、排水溝等重要建築遺存。現奉天門遺址石刻園中除12個2米見方的巨型石柱礎和部分須彌座...
皇城正南對準定鼎門和天津橋的端門。城中南北向有四條街,東西向有四條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環溪”園中曾說:“以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餘里。”宮城 宮城名為紫微城,東西2100米,南北1840—2160米,總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比唐大明宮多出100萬平方米,...
城中部的宮殿區,地下夯土基址的範圍東西綿延約1公里,其東北部的漢魯靈光殿遺址下層,發現有東周時期的宮殿基址,前面有大道直通南城牆東側的“稷門”。稷門之外,又有“兩觀”和“雩台”遺址,形成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臨淄齊故城臨淄齊故城範圍大於魯城,布局也完全不同,由東北、西南嵌築的大小二城組成。大城...
鳳凰山遺址位於新野縣歪子鎮寺門村北200米的土崗上,與其鄰接的三國景點有東漢名將鄧禹故居、新野獼猴繁育基地。東鄰豫01線南(陽)—襄(樊)公路,南距新野三國景區15公里,北距南陽武侯祠45公里。西距正在興建中的南(陽)—鄧(州)高速公路出入口20公里。開發保護 保護與開發現狀(單體保存現狀、保護措施、...
第三重牆內才是真正的宮內,前為朝區,建主殿太極殿和與它並列的東堂、西堂;後為寢區,前為帝寢式乾殿,又稱中齋,後為後寢顯陽殿,各為一組宮院,二組前後相重,都在兩側建翼殿,形成和太極殿相似的三殿並列布局。太極、式乾、顯陽三殿和太極殿南的殿門,宮正門共同形成全宮的中軸線。寢區之北是內...
正殿兩側建有朵殿,東朵殿原供奉玄帝顓項,西朵殿原供奉桃園三義士,現均空置。東、西朵殿後代維修痕跡明顯,已不是原物。獻殿位於正殿南側,其主要功能是舉行祭祀儀式時陳列供品、獻演樂舞,平日則供信眾參拜。祭祀者要面對神明拜祭,同時方便神明來享,故獻殿與正殿前後緊鄰布置,且獻殿前後兩面均開敞,僅有山牆。
昭西陵的隆恩門與琉璃花門分別是兩道牆垣的開門,二者相連而設,故琉璃花門緊接於隆恩門之後,位於享殿之前。陵寢門位於享殿兩側的卡子牆上,祭祀區與寢宮區的分區並不明顯,與關外福陵、昭陵不設陵寢門的格局相似。其三、昭西陵布局侷促。康熙朝初設暫安奉殿時已北抵孝陵風水牆,使用地侷促成為雍正朝改建的主要限制...
太昊陵廟占地面積875畝,南北長750米,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從南至北的中軸線上依次為渡善橋、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陵墓、蓍草園。太昊陵廟以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1996年11月20日,太昊陵廟被中華人民...
20世紀50年代,當地農民在殿址北部取土,曾挖出雲紋瓦當、板瓦、殘磚、石柱礎及陶水管道等建築遺物。考古工作者也多次踏查,看到同樣的情況,說明前殿基址上的北部原來有建築物存在。考古隊在台基的東、北、西三面邊緣上鑽探,發現了牆垣遺蹟,證實了“阿城”的歷史存在。前殿 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台基,西起...
明代詩人王世貞贊曰:“層層歷落怪松,擁殿千朵芙蓉”。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於火,遺存建築及遺址占地25萬平方米。復真觀 復真觀又名太子坡,據記載,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擴建殿宇至200餘間。清代康熙年間,曾先後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
2003年發掘的四號宮殿(據考古研究為臨華殿)遺址有2000平方米,房子為半地穴式,鵝卵石鋪地後砂漿抹平地面,牆壁塗有白灰,並飾有奪目的彩繪壁畫,通道和台階鋪有精美的印花磚,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取向。而後發掘出的五號宮殿遺址形制獨特,遺址圍牆特別厚。專家們推測這裡就是用來儲藏凍的“凌室”,厚厚的牆壁有利於...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十六日,嘉靖帝與廖文政視察顯陵地脈。欽定新玄宮的“圖式”,用一座稱為“瑤台”的高大磚石平台,把新寶城同南面的舊寶城銜接,形成了明代帝陵中前所未有的特殊格局。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顯陵主體工程竣工。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嘉靖帝下命改建享殿即祾恩殿“如...
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三清殿也進一步闡述了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哲學思想。文物遺存 流星園 1991年2月,發現古流星園遺址,出土“古流星園”和“老子故里”古石匾額各一塊;關於流星園,許多志書上都有記載,即“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降誕”等。九龍井是歷史的見證,它...
“遺址其存者,惟三門、鐘樓並二亭耳。”AC元初,全真道掌教尹志平命李志柔率徒重 建,從丙申(1236),“逮於壬寅(1242),稍克就緒。建殿三:曰金闕寥陽,曰文始, 曰玄門列祖;為樓三:曰紫雲衍慶,曰景陽,曰寶章;為堂二:曰真官,曰齋心。賓有 館,眾有寮,焚誦有室,山門、方丈、廚庫、蔬...
寺院建築南北縱深,中軸線南端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龍泉井亭等十幾座殿閣,主次分明,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是研究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典型實例。隆興寺是中國十大...
殿前壁上嵌有“猶龍遺蹟”、“道德真源”、“孔子問禮處”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贊助碑二通。殿內原有老子紫銅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大殿後原有老君煉丹房。台上還有古柏十三株,山門下有石階三十三級,應老子飛升三十三層青天之說。 老君台自古以來就是著名遊覽勝地,古往...
八仙殿 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殿內奉祀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李鐵拐、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位道教仙人。呂祖殿 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殿內奉祀呂洞賓祖師。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他週遊天下,化度世人,或隱或顯,世莫能測。元君殿 奉祀道教女神。中座為天仙聖母...
建築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靈官殿、上善池、金仙殿、十方堂、太清大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從秦嶺北麓通向“子午峪”的道路一直是沿著歷史的老路行進,因此有不少傳奇色彩的古道遺蹟。進入峪口不久,可以看到一座石橋,是由清末東...
朗公創建的寺院,興盛不到一百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造滅佛之劫,廟宇全部被毀。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年),法定禪師來此,重建寺院於方山之陰曰“神寶”(在小寺村南現僅存遺址),後又建寺於方山之陽曰“靈岩”(在今寺址東北甘露泉旁)。現存靈岩寺是唐貞觀年間(627~...
8、清《內鄉縣誌》卷一記載:“老君山在縣北250里處,突峰懸崖,隱現雲表,世傳老子學道於此,藥灶、丹爐遺蹟俱存”。9、清乾隆年間《盧氏縣誌》記載:“老君山……老子講經修煉於此。有老君殿、石柱、鐵瓦、丹爐、丹井猶存,明代曾貯藏經八櫃,至明末毀蝕無餘,順治間王調元重修。”10、清《盧氏縣誌?藝文卷...
觀音殿面寬五間,共兩進,中隔天井,兩側有圍屋,殿外築有封閉的圍牆,十分幽靜。 觀音殿及圍牆1960年後倒塌,現遺址處僅存元代鐵釜一口,重3000斤。玉皇頂 玉皇頂又名玉皇閣,在天上天之後, 面寬五間,共兩進,兩進之間有天井。第一進單檐歇山小青瓦頂,第二進重檐硬山小青瓦頂。第二進樓下供奉佛、菩薩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記》記述:“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蹟,乃當年故址。”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1958年,“大躍進”期間,軒轅祠有損毀,“軒轅故里”碑被毀。1990年,新鄭縣人民政府又對軒轅祠進行修葺。經過2002年和2007年兩次大的擴建,形成新鄭市...
延慶古崖居(Yanqing Ancient Cliff Residence),位於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東門營村北軍都山上,為一處隱秘的古人崖居遺蹟。古崖居內部規模龐大,洞室排列錯落有致,散布在兩座山的山壁上。石室內部牆壁上有明顯的鑿痕,但是沒有文字或圖像。這裡保留著古人居住生存過的痕跡,室內配套齊全,鑿有灶台、床、煙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