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鼎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逝世日期:1985
- 職業:機械製造專家
人物簡介,個人履歷,早期人生,組織領導梳棉機生產基地建設,開發國產化學纖維設備,設計電錠、電錠開關和變頻機組,晚年時期,個人貢獻,人物簡歷,社會任職,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顧鼎祥(1901~1985),曾用名顧家驥。上海市人。
顧鼎祥1925年6月畢業於上海南洋大學機械系,獲學士學位。1925年10月任唐山機車廠實習生。1927年任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助教。1928年任北寧鐵路機務處副工程師。1939年任開灤礦務局唐山機廠工程師。1945年任開灤礦務局秦皇島機廠廠長兼工程師。1946年6月到中紡公司青島第一機械廠(現青島紡織機械廠),先後任工程師、工務科主任、副廠長、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職。
顧鼎祥曾當選為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二屆人大代表,並擔任過山東省機械學會理事、青島市機械學會副理事長、青島市科協常務委員、政協青島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青島紡織機械廠科協主席。1972年9月退休,1979年5月改為離休。1985年2月17日病逝於天津。
個人履歷
早期人生
顧鼎祥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富貴家庭。1917年進上海南洋大學附中上學,1925年6月畢業於上海南洋大學機械系,獲學士學位。1925年10月至1946年6月在唐山機車廠、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北寧鐵路機務處,開灤礦務局唐山機廠、蓁皇島機廠等單位任練習生、助教、課員、工務員、副工程師、工程師、廠長兼工程師等職。1946年6月至中紡公司青島第一機械廠(現青島紡織機械廠)任工程師、工務科主任、副廠長、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職。
組織領導梳棉機生產基地建設
青島紡織機械廠原為敵偽時期的一個修配廠,1945年抗戰勝利後,改組為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的第一機械廠,人員不足800人。1949年解放後,中央貫徹以輕養重經濟戰略方針,決定自力更生由國內廠家配套生產全程棉紡織機械。在顧鼎祥的主持下,1950年5月青島紡織機械廠成功地製造出首台國產梳棉機,經驗收試用,符合質量標準,當年生產59台。接著顧鼎祥博採眾長,三次造型、定型。1954年該產品被紡織部定型為1181型梳棉機,台時產量為5.5公斤,正式列為紡織部系列設備,並出口國外。
金屬針布的套用是梳棉工程的一項創新。顧鼎祥帶領技術人員自己動手製造設備,開展試驗,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終於克服了金屬針布坯條製造、沖齒、淬火、防鏽等關鍵,於1956年成功的製造出金屬針布,為新型梳棉機配套。同時也為國內棉紡廠老機改造提供了條件。
開發國產化學纖維設備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為了解決“棉糧爭田”紡織原料不足的問題,發展化學纖維提到重要的位置。顧鼎祥對發展化纖機械設備十分重視。他不顧年老體弱,帶領技術人員日夜奮戰,深入車間解決技術關鍵,按照紡織工業部的安排,該廠承擔多數粘膠纖維製漿設備的製造,在他的組織下,攻克了壓力容器焊接,防腐鳳機的襯膠及水析機聚氯乙稀容器管件的焊接等關鍵,這些技術在當時都是技術上的創新。為了完成化纖設備的生產任務,在紡織部支持下,他主持了對鈑金車間的技術改造,建成了新廠房,增加了大型剪床,卷板機等,設備,為批量製造化纖設備打下基礎。
設計電錠、電錠開關和變頻機組
電錠、電錠開關和變頻機組是粘膠紡絲機的關鍵配套電氣設備,由我廠負責設計製造。在他的帶領下,科技人員克服了資料短缺等困難,自主設計試製成功。在製造中攻克了電錠錠套高精度錐孔的加工,電錠開關接觸點防腐及簧片使用壽命和變頻機組高壓線圈真空浸膠等技術關鍵。1961年青機廠完成90多種新產品的試製任務,圓滿完成了粘膠纖維的機械設備及電錠,變頻機組等電氣設備的試製任務。為杭州、丹東、南京、新鄉等化纖廠提供了裝備。以後又承擔了多項維綸設備和睛綸設備的製造。為了解決晴綸壓瀘機瀘板、瀘框的鋁合金鑄造和表面防腐的技術關鍵,他深入實際進行科學試驗,終於利用當時的國內材料及裝備條件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質量要求,並建成從鑄造到加工再到表面防腐塗裝的生產線,順利地進入批量生產。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開發國產化學纖維設備做出了貢獻。
晚年時期
顧鼎祥1972年9月1日退休,1979年5月8日改為離休,1985年2月17日病逝於天津 。
個人貢獻
針布是梳棉機的重要器材,直接影響梳棉機的分梳、除雜效果和生產效率。早期梳棉機的分梳元件是彈性針布,新中國成立前全國僅有上海遠東針布廠一家生產,產量較小,滿足不了全國紡織廠的需要,多數依賴進口。在顧鼎祥的主持下,當時的中紡公司青島第一機械廠開始籌備製造彈性針布,於1948年10月針布工場全部建成,使彈性針布順利投入生產,基本滿足了國內需要。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國外開始研究用金屬針布替代彈性針布。金屬針布的套用加強了對纖維的分梳,使梳棉機的效率得以快速提高。但是金屬針布齒小密度大,齒形的幾何精度要求高,齒尖要求有一定的硬度以達到銳利耐磨,而齒背要求柔軟以達到包覆後的平整,有很大的製造難度。要使金屬針布能夠在梳棉機上廣泛套用,在當時的條件下必須自己動手研究製造。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試驗小組,由工程師陳椿年等富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組成,重點突破高速沖齒和齒尖淬火等技術關鍵,自己動手製造簡易設備進行科學實驗。先做出樣品,然後再研製大量生產的設備。由於方法正確,措施得力,1956年12月試製出了合格的金屬針布,並研製出從鋼絲壓延形成坯條到高速沖齒、淬火回火設備、包卷設備等一系列金屬針布生產設備,成立了金屬針布車間,為以後A186型高產梳棉機批量生產配套,同時也為國內眾多棉紡廠老機改造創造了條件。金屬針布是青紡機廠在的產品;後來由於棉紡廠普遍採用,又發展了甘肅白銀針布廠、上海金屬針布廠等多家金屬針布製造廠,基本滿足了新機配套、老機改造及日常維修的需要。
梳棉機在棉紡設備中,一向是配台數量較多的機種,20世紀50年代初每萬錠配台達48-50台。經過不斷的改型創新,產量大幅提高。此項進步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基建投資,為趕上國際水平跨前了一大步。青紡機廠對梳棉機的改進創新和顧鼎祥對產品創新的重視和支持是分不開的。1950年製造的國產梳棉機為CM型,台時產量為3公斤。在此基礎上,1953年1月經過改進的1181A型梳棉機投產,其後又開發了1181B型、C型、D型等多種機型,台時產量都只有5公斤左右。1958年紡織工業部組織工作組在青島成立了梳棉機試驗基地,在紡織科學研究院、青紡機廠、山東紡織研究所、青島紡織工業局、青島國棉四廠、五廠等的參與下,開展梳棉機高產的研究。先後研製了1181E型、1181F型梳棉機,在高產方面取得了進展。台時產量提高到10 公斤,萬錠配台減少到30台,機器性能有較大提高。其後又在工作組專家的參與下,研製了A185型梳棉機,於1965年9月通過鑑定;在此基礎上繼續改進和提高,1966年8月A186型高產梳棉機通過鑑定,正式批量投入生產,台時產量達25公斤。此後又改進發展出A186C、A186D等多種型號梳棉機,萬錠細紗配用梳棉機減少到16-18台。
顧鼎祥對發展化纖事業十分重視。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為了解決“棉糧爭田”、紡織原料不足的問題,把發展化學纖維提到重要的位置,安排青紡機廠製造粘膠纖維機械。顧鼎祥不顧年老體弱,帶領技術人員和生產部門職工積極投入到粘膠纖維機械設備的製造中去。他帶領技術人員日夜奮戰,深入車間解決技術關鍵,1961年青機廠圓滿完成了粘膠纖維中的二硫化碳設備及電錠、變頻機組等電氣設備的試製任務,為杭州、丹東、南京、新鄉等化纖廠提供了建廠裝備。以後又承擔了多項維綸設備和腈綸設備的製造。為了解決腈綸壓濾機的濾板、濾框的鋁合金鑄造和表面防腐等技術關鍵,他深入實際試驗研究,終於利用當時的國內材料及裝備條件,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的質量要求,順利地投入批量生產。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開發國產化學纖維設備作出了貢獻。
人物簡歷
1901年1月5日 出生於上海閔行
1925年 上海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前身)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
1928-1939年 北寧鐵路局機務處課員、工務員、副工程師
1939-1945年 開灤煤礦唐山機械廠中高級司員、技師、幫機師
1945-1946年 開灤煤礦秦皇島機械廠廠長、工程師
1946-1949年 中紡公司青島第一機械廠工務課主任、工程師、副廠長
1949-1956年 青島紡織機械廠第一副廠長、工程師
1956-1972年 青島紡織機械廠總工程師兼副廠長
1982年 評為高級工程師
1985年2月17日 病逝於天津
社會任職
顧鼎祥曾被選為山東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擔任過山東省機械學會理事、青島市機械學會副理事長、青島市科協常務委員、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紡織機械廠科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