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重威

顧重威

顧重威(1927-),高級工程師。江蘇無錫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歷任上海市電話局技術員,郵電部第一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比合營上海貝爾電慶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技術部國家開發工程經理、高級工程師。中國研製縱橫制電話交換機的開拓人之一。曾提出組標誌機與用戶標誌機的聯合控制方式以及三線交換方式,並已得到套用。撰有《縱橫制維護問題商榷》、《保護電碼邏輯設計》等論文。為中國通信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重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27年8月27日 
  • 畢業院校:上海大同大學
簡歷,生平,開拓者,突出成果,人物評價,

簡歷

1927年8月27日 生於江蘇無錫。
1952年 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電信專業畢業。
1956年2月-1957年3月 在上海市話局泰興路電話分局任分局工程師。
1957年 在郵電部第一研究所任縱橫制交換機研究項目負責人。
1974年 任郵電部第一研究所大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1980-1982年 任福建省郵電管理局引進辦副總工師。
1985年 任上海貝爾公司技術部CDE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0-2000年 任上海貝爾公司高級技術顧問,CCG的公共協調組成員。
1994-2004年4月 任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業務交換公司技術顧問。

生平

顧重威,1927年8月27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童年的顧重威就讀於無錫東林國小,1945年畢業於無錫聖德中學。旋即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電信專業。入學兩年後因病休學,1951年復學,1952年大學畢業。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9月至1953年5月,顧重威分別在天津電信局、上海電信局市話處實習。1953年5月至1956年6月,任上海市內電話局基建處技術員,負責工程設計。1956年2月至1957年3月,顧重威在當時號稱“遠東第一大局”的泰興路市話局任分局工程師。當時中國採用的電話交換系統主要有步進制和旋轉制兩大類。全國大部分區域採用的是德國西門子的步進制設備。但那時泰興路局採用的卻是前ITT的旋轉制設備。旋轉制對於顧重威來說是全新的領域,電路比較複雜,以前根本沒有學過,為了能儘快熟悉和套用旋轉制,他利用下班時間將圖紙一張張描下來,再藉助說明書一點點消化。在實習期間自學的英文原版書《機率論在工程中的套用》奠定了他深厚的電話理論基礎知識。結果,他很快就把複雜的旋轉制掌握了,成為一名有作為的電話交換工程師。
1957年,郵電部決定成立第一研究所,專門從上海市話局、無線處、電報局抽調了一批優秀工程師,從事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通信技術的研究,其中縱橫制交換機是重點項目之一,顧重威就在這時開始從事縱橫制研究。作為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和主要設計者之一,先後設計了SAA型、SD1型、HJ-921型縱橫制交換機,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國內縱橫制交換機的開拓者之一。該制式交換機在1960年至1985年間一直占據著中國電話交換的主導地位。
顧重威顧重威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9年9月顧重威下放到上海520廠做布線工人,第二年廠里落實政策後繼續從事技術革新工作。1974年10月,中央落實政策,恢復研究所,顧重威任室主任,以後又任大室主任、所副總工程師。1980年至1982年,顧重威被派去支援福建省郵電管理局引進辦任副總工程師,協助引進福州第一個程控數字交換機。1983年3月至5月,顧重威在比利時貝爾公司接受國家開發工程(CDE)的培訓,是代表團團長。1985年5月回到上海貝爾公司,任技術部CDE經理。1990~2000年任上海貝爾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參加公共協調組(CCG)的高級技術會議(由原郵電部、上海貝爾、比利時貝爾、阿爾卡特各派代表參加),CCG的公共協調工作主要是制訂S12 程控交換機中國版本的技術規範,指導S12在中國的開發與改進工作。
顧重威,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上海市第六屆政協委員,中國通信學會會士,中國通信學會電話交換委員會第三屆、第四屆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現為上海市政協之友委員。

開拓者

縱橫制交換機是機電制交換機發展進程中最先進的一種制式。它機械動作少,僅由稱之為縱橫接線器的橫棒和縱棒動作,就構成交叉點供通話之用,再由公共的標誌機及記發機進行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均紛紛推出縱橫制交換機,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縱橫制交
換機和瑞典的縱橫制交換機,前者為大集中控制,後者為分級控制。縱橫制與以前普遍使用的步進制及旋轉制交換機相比,其優點是:機械動作少,不需要定期作機械調整維護,通話雜音小(使用貴金屬接點),中繼線利用率高,路由可以組成迂迴匯接,組網效率高而靈活,能在多個電話局組成的電話網中實現靈活的交換,便於實現長途電話自動化和採用新技術。它的出現使自動電話交換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了改變中國通信業落後的面貌,原郵電部於1957年成立了第一研究所,專門從上海市話局、無線處、電報局等抽調了一批優秀工程師,從事國際上最先進的通信技術研究,縱橫制交換機的研究是重點之一,顧重威從這時開始從事縱橫制交換機的研究。當時,中國通信界對於縱橫制知之甚少,更沒有現成資料可以借鑑,於是他經常跑上海圖書館,蒐集資料,閱讀開關電路與邏輯設計一類英文著作,從粗略的報導中探索真諦,認真研究,反覆推敲,精心設計。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終於在1958 年試通了骨幹機。接著就搞實驗局,第一個縱橫制實驗局設在上海吳淞,於1960年春開通。實驗局採用中國獨立自主研究、開發、生產的縱橫制交換機,稱SAA型,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顧重威主要負責系統總體設計、標誌機的電路設計和實驗局的開通測試。安裝開通之時,顧重威住宿在吳淞,天天在現場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獲得了寶貴的現場經驗。這個容量為1000門的縱橫制局,使用了20年之久。在這一系統中,創造了控制方式上選組標誌機與用戶標誌機的聯合控制,既有全集中控制效率高的優點,又有分級控制模組化強、易於維護的優點,使通話鏈路效率提高了約20%。
電路板電路板
吳凇實驗局維護測試設備較為簡單,故障不易排除,以後的新設計均有自動例行測試設備,最典型的是縱橫鏈路排隊自動測試,晚上自動測試機一開就可以自動測試各個鏈路。隨著元器件質量的提高,性能參數日趨穩定,顧重威提出了維護方法問題,是採取預防法還是質量控制法?顧重威趨向質量控制法,即用數學統計的方法進行控制,只有當一般故障的產生率高於規定指標時,才予以處理;緊急故障立刻處理。他在中國通信學會學術會議上宣讀了《縱橫制維護商榷》論文,引起了院校老師的重視,也引起了電信局的重視。在以後的設計中,在交換維護設備上,自動測試設備及質量監控、導通核對、障礙記錄等兩種方式並存。
此後,顧重威於1966年、1973年設計出了SD1型、HJ921型縱橫制交換機。SD1型交換機的可靠性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當時安裝在上海漕溪路電話局。1973年又完成了郵電部工業局命名為HJ-921型縱橫制交換機的推廣產品。HJ-921型的主要特點和優點為:選標和用標採用匯流排式聯合控制,交換導線採用3線式,縱橫接線器擴大容量為10×30,局間採用多頻互控信號,與當時國際上CCITT-R2信號靠攏等。這種交換機的第一個實驗局於1973年在延安開通,以後大量推廣。顧重威在延安呆了1個多月參與安裝調測,深受革命聖地延安艱苦奮鬥、不畏困難精神的教育與感染。HJ-921型交換機主要由郵電部520廠生產,年產量約20萬門,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
原郵電部在HJ-921型基礎上又發展了HJ-921J集中設計,集中全國縱橫制交換機專家合作集中設計,顧重威參與審核。中國縱橫制交換機和當時國際水平比較,在系統設計、電路設計上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且具有中國特色,如標誌機處理能力大,適應中國的高話務量等。縱橫制交換機支撐著中國通信業近20 年(1965~1985年)的時間,累計生產了約600萬門。顧重威作為中國該制式交換機的創始人之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突出成果

自動電話交換由“機電”方式向“程控數字”方式演變,是20世紀電話通信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就是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電話交換機,用大規模積體電路完成數字時分交換,取代以往的空間分割。程控是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用預先編好的程式來控制電話的接續工作。1965年5月,美國貝爾系統的1號電子交換機問世,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開通使用的程控電話交換機。但這還不是時分數字式的,而是所謂“空分”的。1970年,法國開通了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數字交換機,採用時分復用技術和大規模積體電路。隨後世界各國都大力開發程控數字交換機。進入80年代,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開始在世界上普及。程控數字交換與數字傳輸相結合,可以構成綜合業務數字網,不僅實現電話交換,還能實現傳真、數據、圖像等的交換。程控數字交換機處理速度快、體積小、容量大、靈活性強、服務功能多,便於改變交換機功能和建設智慧型網,向用戶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電話服務。
1980年,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福州開始著手引入第一台程控數字交換機。時任福州郵電管理局局長的郝峰雲邀請了郵電一所、西安十所、郵電部設計院等的一批技術骨幹協助引進中國第一台程控數字交換機。顧重威便是其中之一。在這以前他曾在郵電部一所經歷了一段程控交換機研究,參加了1979年巴黎國際交換會議(ISS),了解了當時國際電話交換髮展方向及技術途徑,為他奠定了引進程控數字交換機的技術基礎。他在福州共參加了與8個外國廠商的引進技術談判及若干輪商務談判。首先,他與人合作編寫了福州程控數字交換機的引進技術規範書,逐條與國外廠商談判落實,哪些符合,哪些要為中國重新設計或作修改,這也是中國第一本程控數字交換機規範書,為中國程控數字交換機的引進提供了範例。在這期間他還完成了“國外三種程控交換機的技術經濟分析”的論文,對福州引進項目從技術上進行總結,對業界人士很有啟發。郵電部由於福州引進項目的成功,曾在福州召開了引進程控數字交換機的全國性引進工作會議。
1984年,郵電部與比利時貝爾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貝爾電話設備製造公司,引進建設了國內第一條程控數字交換機生產線。在合資公司創建初期,顧重威赴比利時貝爾電話公司接受CDE(國家開發工程)軟體專業的培訓,任培訓團長。培訓結束後,他在比利時貝爾電話公司工程部信令組負責對該部分軟體的閱讀(Code reading)。一般的軟體閱讀只是對實際軟體有些了解而已,而他卻在閱讀中發現了數起軟體上設計不周的地方,引起外國工程師的驚嘆,稱讚他是優秀的閱讀者。回國後,顧重威任上海貝爾技術部CDE負責人,負責S12的引進、消化、吸收工作。通過不斷努力,S12既符合了郵電部的各項技術要求,也滿足了個別城市的特殊要求,取得了許多成果:首先信令上適應中國當時電話交換網中交換機品種繁多的情況,有西門子式步進制、史瑞橋式步進制、旋轉制、國產縱橫制及步進制,各類人工台、半自動台等,要投入這樣一個網運行,存在複雜的信令配合問題。顧重威對這些制式都較熟悉,他利用技術談判的條件儘量使各城市要求統一,向原郵電部標準靠攏,使S12在功能上符合原郵電部標準:如釋放控制上具有特種用戶被叫控制功能,以便追查主叫,另外計費、新業務編號統一等問題也都得到了解決。
顧重威在S12的引進中還有一個創新之舉:因國外線路條件優於國內,國外電話交換機均不配備測量台測試線路,而中國則必須具備此功能。在他的主持下,先後設計了兩種型號的測量台,兼容傳統的測量功能及S12本身的測試功能,故障申告具有自動顯號功能,效果非常好,在全國得到了推廣。此外,顧重威還負責解決了中央機要網的特殊信令要求,這一機要網也在全國得到了推廣。
顧重威參與編制的S12技術規範書經過多次易稿,既符合原郵電部的要求也符合ITU-T的建議,同時還考慮到了S12適配的工作,成為S12設計及測試標準。S12程控數字交換機提高了國內通信工業的技術層次,大大縮小了中國通信設備生產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顧重威在對S12的引進、消化、吸收中,發揮了自己的技術優勢,積極實踐,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人物評價

顧重威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都嚴格要求自己。年輕時他在最困難的患病期間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名言時時鞭策和勉勵著他。“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一生是應當這樣度過的,每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這樣他就可以在他臨死的時候驕傲地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人生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這句至理名言不僅鼓勵了他克服病魔,而且在工作中一直勉勵著他嚴格要求自己。顧重威在工作中還非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注意培養年輕人。他在課題研究中,一方面對年輕人嚴格要求,一方面放手讓他們大膽去做,以便於他們在實踐中成長。他培養的年輕人如今許多已是通信行業的骨幹。
顧重威還是希望工程的志願者,他從報上了解到困難學生需要幫助,就毫不猶豫地每年捐助一位困難的中學生。作為一個老專家,他自己生活節儉,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卻是慷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