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1613.7.15—1682.2.15)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後人將他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墓地分亭林祠、亭林墓兩部分。一九五六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
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孔教會主持人梁鼎芬專程來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遺腹遺像,並出資委託先生十二世孫顧子玉等籌建亭林祠
一九五六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
一九八四年,江蘇省文管會設計並撥款,由崑山市文管會修復該墓及祠堂。一九九七年,崑山市政府撥款修復顧炎武故居,充分利用顧炎武舊居的方磚地、門頭、水井和花崗岩坊柱等建築,修繕了門廳、轎廳和正廳。2000年,顧炎武故居分別被崑山市委宣傳部、蘇州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崑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保護歷史遺存,傳承歷史文化,2002年,千燈鎮人民政府聘請東南大學編制了《顧炎武墓保護規劃》,並投入巨資對故居、祠堂和墓再次進行全面修繕,先後恢復了240平方米的住宅樓、120平方米的讀書樓、100平方米的水牆門、150平方米的膳房,建設了占地30畝、具有江南私家園林特色的顧園。顧炎武故居占地60畝,建築面積545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炎武
- 外文名:顧炎武墓及故居